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研究 > 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

李政君 |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价值旨归

作者:李政君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时间:2024-05-22字号:【大】【中】【小】【打印】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提出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宏伟命题,并将其作为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为一个标识性概念的提出,以及从时代使命的高度致力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表明我们党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方面具有了更高程度的历史主动性、理论自觉性和使命担当意识。
  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生成与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是一个同频共振的过程。1840年鸦片战争后,古老的中华文明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为挽救民族危亡,当时的仁人志士发起了一场场救亡图存运动,但均以失败告终。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华民族的救亡运动才有了科学的指导、坚强的领导和正确的方向。此后,一批又一批中国共产党人为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复兴而不懈奋斗。不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新的血液,推动着古老的中华文明在赓续中不断蜕变,鸦片战争以来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里越陷越深的中华文明,开始了换羽新生的新征程。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团结带领全国人民,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现了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经过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从挽救中华民族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日趋沉沦,到推动中国走向不可逆转的复兴,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使具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全面迈向现代化,让中华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中华民族从沉沦走向复兴的过程,也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生成的过程,二者互为表里、同频共振,共同彰显了我们党高度自觉的历史使命意识和文化担当精神。
  开辟了中华文明发展的新境界
  近代以来,中华文明曾被扣上落后、停滞、半开化的帽子,而如何扭转颓局,为中华文明找到正确出路,也成了横亘在无数中国人心中的历史性课题。为此,近代中国的思想文化界曾发生过中学与西学之争、全盘西化与本位文化等多场争论。但由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在当时所展现的巨大优势,使得很多人都把西方文明当成了“现代”的唯一选项,形成了中即旧、西即新,非中即西、非西化即复古的二元对立思维,这就把中华文明向何处去的探索引到了非常狭窄逼仄的境地。
  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才为解决这一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思路和方案。从倡导建立“第三种文明”到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从“走俄国人的路”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党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党不仅为中华文明向何处去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和途径,而且以辉煌的成就证明这一方向和途径的正确性,成功推动了古老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掀开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篇章。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马克思主义真理之光激活中华文明基因的结果,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繁荣发展的结晶。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社会主义的性质、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决定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一种新生的、与传统文明有着本质区别的文明形态。不过,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传统文明并不是断裂或消灭的关系。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来,我们党便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对待传统文化,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是高度重视,在深刻把握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第二个结合”,提出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使命。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的辩证关系,赋予传统文明以合理历史地位,以自信自强的姿态重塑中华文化的主体性,建构中华文明的自主叙事体系,提振精神上的独立自主,不仅扭转了近代以后文化不自信心理,更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打开了创新空间,“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引领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方向
  人类文明本是多元起源、多元发展的,共同谱写了多姿多彩的人类文明发展画卷。但近代以来,由于西方率先步入工业社会,开启现代化进程,因而在很大程度上把控了对现代文明的定义权。这种“文明”的内涵在不同历史时期虽有一定变化,但其价值立场、思维模式却无根本改变,始终存在着一种文明开化与野蛮落后的二元对立模式和强烈的排他性,即所谓文明开化只属于西方社会,除此之外皆是蒙昧落后的化外之地,人类文明的发展道路和前途只能统一于西方模式之下。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明为根基,在探索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创造出的文明新形态,与西方的文明观有着本质不同。中国共产党继承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和平性等优秀元素,并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形成了既充分尊重人类文明多样性,又努力在多样性基础上寻求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这摆脱了西方文明观念中的对立思维,消除了西方文明观念中的对抗性和排他性,为人类文明提供了和平发展的正确方向。

  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共生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仅向世界呈现了一种全新的现代文明形态,也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现代化模式。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生成,打破了西方文明即现代文明、西方道路即现代化道路的观念,不仅丰富了现代文明形态的多样性,而且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探索现代化道路开辟了一条新路径、提供了一种新选择,即超越非此即彼的文明叙事逻辑,立足本国历史实际,尊重本土文化传承,积极主动探索符合自身特色的发展之路,自信自觉建构自主的文明叙事体系。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新浪微博

 Copyright © 2020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国家体育场北路1号院1号楼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 邮编:100101

 Copyright © 2020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国家体育场北路1号院1号楼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

邮编: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