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研究 > 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

董欣洁: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中国世界史编撰

作者:董欣洁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10月30日第834期时间:2020-06-25字号:【大】【中】【小】【打印】

在人们借以探索、把握世界的各种学科中,世界史学科正在受到世人的关注。尤其是在世界史编撰领域,人们迫切希望通过通史著作来理解世界的演变。这已经成为中国世界史编撰面临的时代要求。笔者以为,应当充分重视和挖掘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在世界史编撰中的学术价值。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世界历史的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在克罗茨纳赫时期萌芽后,历经《〈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并贯穿在《资本论》、东方社会发展道路思想、《历史学笔记》、历史发展“合力”思想等研究中。在经典作家的视野中,世界历史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和人类整体的历史。这一论断鲜明地指出了世界历史的实践性与整体性,从本体论与认识论两方面实现了世界历史研究的革命性突破。可以说,经典作家的世界历史研究本身,为唯物史观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学术根基,使唯物史观获得了广泛的历史基础和深厚的现实生命力。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阐释框架可以简要概括为:世界历史绝非“自我意识”、世界精神或某个形而上学幽灵的某种纯粹的抽象行动,而是在生产力发展推动下的客观历史进程,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此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所以世界历史的形成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在这个框架中,历史发展的主体是人本身,人的生产与交往是历史发展的动力,生产力因素对历史发展具有基础性的决定作用,但上层建筑和精神因素无疑与其一道构成了世界历史的内在动力系统。

经典作家这个世界历史阐释框架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创新意义是非凡的,20世纪特别是20世纪中期以来,在西方学术界可谓被广泛借鉴。具体到历史编撰学而言,西方著名的世界史著作几乎都受到其不同程度的影响,表现尤为明显的便是强调研究人类交往即跨文化互动的西方全球史。纵观20世纪中期以来西方全球史的发展历程,从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威廉·麦克尼尔、斯塔夫里阿诺斯到贡德·弗兰克、杰里·本特利、尤尔根·奥斯特哈梅尔等,这些学者的作品从广度和深度两方面拓展了人类交往史研究的范围和层次,使复杂的人类生活获得了更加鲜明的呈现。可以说,西方全球史的发展印证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内在容量与解释力。

在社会现实和国际学术趋势的映衬下,今天我们回望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会对其学术价值具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具体而言,应当更加深入地分析、运用前述体现为“合力”的世界历史的内在动力系统,尤其是把握生产与交往两个要素在这个动力系统中的基本作用,拓宽思路、扩展领域,进而实现世界史编撰在理论与实证双方面的进一步提升。

我们可以从时间与空间两个角度来深化对生产与交往的认识。生产力的发展,总体上表现为与时间延续同向;交往的扩大,总体上表现为与空间扩展同向。另需说明的是,对包含生产与交往在内的世界历史演变动力系统的更细致的研究,犹如一个理论端口,不仅有利于借鉴吸收西方学界的优秀成果,而且会促进世界史与相关学科特别是中国史研究的进一步交融互动。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新浪微博

 Copyright © 2020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国家体育场北路1号院1号楼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 邮编:100101

 Copyright © 2020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国家体育场北路1号院1号楼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

邮编: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