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研究 > 历史思潮

德国汉学家揭露:西方媒体抹黑中国有哪些套路

作者:来源:参考消息网10月7日报道时间:2021-10-08字号:【大】【中】【小】【打印】

  参考消息网10月7日报道(文/任珂)

  德国著名汉学家罗梅君(梅希特希尔德·洛伊特纳)近日接受《参考消息》记者专访时表示,西方智库和媒体等力量在背后推动污名化中国形象。中国应该仔细研究西方舆论的特点,用更巧妙的方式将真实的中国介绍给外国受众。

  罗梅君是德国著名历史学家和汉学家,现任柏林自由大学孔子学院德方院长。2020年11月18日,德国联邦议院人权委员会就所谓中国人权问题举行听证会,一些境外反华势力代表和所谓的专家在会上污蔑中国,罗梅君在听证会上用具体的数据和事实驳斥了不实观点。

  蓄意“塑造”中国新形象

  罗梅君认为,过去几年里,德国舆论中的中国形象有所恶化,这与中国在美国舆论中的形象密切相关,两者的依存关系在过去几年中变得更加明显。美国对中国的看法对德国有一定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德国媒体上有关中国的观点在过去几年中有些变化,原因之一是美国公司通过投资获得了影响德国媒体的力量。例如德国的一些主流媒体,如《图片报》和《世界报》,属于德国出版业巨头阿克塞尔·施普林格集团,该集团由纽约上市投资公司科尔伯格-克拉维斯-罗伯茨公司持有47.6%的股份。

  罗梅君还发现,相比5年前甚至10年前,现在一个显著的趋势是,中国在德国主流媒体上的形象更加统一。几乎每篇报纸都在谈论中国,无论关于中国的新闻是什么,这些媒体总会将其与一些主要问题联系起来,包括新冠疫情及其溯源,以及有关新疆、西藏、台湾、南海和香港等话题。

  新疆是当前西方媒体上最热门的涉华议题之一。罗梅君说,从2016年开始,西方媒体逐渐将其作为一个新目标。最初只是几个智库在推动,而在美国工作的德国人郑国恩(阿德里安·岑茨)是建立这种中国形象的始作俑者。郑国恩受英国广播公司(BBC)的资助,对新疆做一些所谓的“研究”。

  “这些人从不同的角度‘塑造’中国的新形象,首先从新疆开始,当然还有南海,之后又是香港和新冠疫情。他们都把这些问题糅到了一起。”罗梅君说。

  在欧洲煽动“中国威胁论”

  罗梅君认为,一些欧洲智库为污名化中国形象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不同媒体为此很可能有一些协调的行动。

  罗梅君给记者介绍了一篇论文。这篇论文是2020年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两位中国问题学者在牛津大学《中国国际政治期刊》上发表的,以两家德国智库墨卡托中国研究所和全球公共政策研究所为例,分析了它们如何污名化中国在欧洲的正常经济活动,抹黑“一带一路”倡议,塑造“中国威胁论”。

  这篇论文认为,这两家智库污名化中国的手段主要有三方面:降低或否认中国在欧机构分散决策的事实,认为它们都受中国政府统一指挥统一行动,将中国投资政治化;声称中国的介入破坏了欧盟成员国间的团结和统一;将中国行为者及其“推动者”异化为敌对的政治、社会和经济秩序代理人。这三点将中国在欧洲的存在彻底政治化,从而将中国塑造成一种现实的威胁,并呼吁欧盟采取措施予以应对。

  论文写道,虽然智库没有决策权,但它们形成观点,传播观点,并以此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这些智库将有关中国的分析文章分发给一些政治人物,包括欧洲议会的所有议员,从而影响他们的看法。论文发现,对于中欧关系,这些智库和政治人物的观点越来越趋同。

  “这种论调符合美国的总体遏制战略。有些政治人物认为,他们可以用这些观点来向中国施压,迫使中国向西方资本更加开放。也可能,他们中的一些人希望利用这些舆论颠覆中国的政权。”罗梅君说。

  罗梅君认为,这种有关中国的论调,并不是所有人都相信。这些智库本身带有观点,它们在访问一些人时也故意带着观点去问,因此并不一定反映德国人的真实看法。她也听不少人说过,对中国战胜贫困和发展成就印象非常深刻。

  “看看中国一方面在做什么,再看看中国的外部舆论形象,我们会发现有很大的落差。20年前,西方和德国媒体主要批评中国的政治体制,但经济形势和国家发展的形象却是正面的。但现在它们把政治和经济混在一起批评了。”她说。

  外宣应考虑文化差异

  罗梅君认为,向外界宣介自己是每个人和每个国家都应该做的事情。而如今国际媒体上所展现的中国,完全不能体现中国的真实情况,因此对外传播和公共关系对中国尤其重要。而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受众的语境,才能起到更好的效果。

  “我想指出文化传播的一个普遍问题。这也涉及德国对中国立场和观点的传达,以及相反的中国对德国立场和观点的传达。”罗梅君说,应该考虑如何更好地沟通两种不同的文化和语境。

  “你可以只说自己想说的,这样的风险是受众不会明白是什么意思。或者我们在传播之前思考,我怎样才能引起另一个国家、另一种文化的注意,我如何弥合文化/社会之间的这些差异。”罗梅君说。

  为此,罗梅君认为有必要了解不同的文化、社会、政治以及其他人的思维方式。在这方面,来自传播对象国家的专家,也就是外国的中国问题专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可以扮演“桥梁建设者”,传达有关对方国家的知识和对双方的了解,这其实是一种文化翻译工作。但这跟做语言翻译一样,不能逐字逐句地翻译,而是要考虑到文化、政治和历史语境。

  “每个国家都应该开展自己的公共关系工作。中国有很多值得向外界讲述的故事,尤其是经济发展和脱贫攻坚。但我们必须将其转移到其他文化和政治背景中。”罗梅君说。

  罗梅君还认为,对外宣介应该更加客观。一件事情可能有七分是好的,三分是有问题的。如果说成完全是好的,外国受众不会相信。而且还应该用比较客观平实的语言,不带偏见地提供信息,尤其是在全球经济发展面临困难的情况下,应该让外界获得更多关于中国发展的信息,让外国公众能够对中国有一个差异化的、基于事实的了解。

  “我们汉学家的力量太弱小。中国要尝试如何巧妙向外国媒体展示自己,提供真实的信息,介绍中国正在做的事情。我认为在这方面中国可以做得更好。”罗梅君说。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新浪微博

 Copyright © 2020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国家体育场北路1号院1号楼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 邮编:100101

 Copyright © 2020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国家体育场北路1号院1号楼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

邮编: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