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研究 > 历史思潮

谭星:苏菲派与文明——论苏菲主义对文明和平的贡献

作者:来源:《文明对话与人类未来:嵩山论坛文集: 2019》,注释从略时间:2021-10-08字号:【大】【中】【小】【打印】

  
苏菲派与文明
——论苏菲主义对文明和平的贡献
■雷萨特•厄尔仁(土耳其于斯屈达尔大学)
谭 星 译

  “据说一只蝴蝶在中国扇动翅膀,可以在大西洋上掀起一场风暴。”事实上,大多数时候我们无法探知身边意外发生的原因。然而,采取整合的方法,有助于解决文明思想上的冲突,促成文明的联合,例如王岱舆和刘智的著作糅合儒家思想与伊斯兰教思想。我们旨在加强文明间的联系,在分歧中架起更多的桥梁。正如孔子所言,文化是“和而不同”。王岱舆和刘智将儒家哲学与伊斯兰教的礼仪相融合,他们的著作在两种文明之间架起了一座真正的桥梁,成为理解中国伊斯兰教的研究重点。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关注伊斯兰教的礼仪层面,研究苏菲主义如何唤醒人类潜藏在内心深处的美德(erdem),从而促进文明的和平。

  就价值和特征而言,人类不同于其他所有的造物。正如《古兰经》的表述,真主将人类造成最完美的形态(ahsan al-taqwim)(95:4),在创造过程中,(15:29,38:72)真主将生气(nafhat al-ilahi)吹在他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人类之祖阿丹以大地的“代治者”(哈里发,khilafa)身份(2:30)受到尊敬 / 祝福(17:70),知晓万物的名称(2:31)。人类“属于神,也必归于神”(2:156)。天地万物都屈从于人(45:13),人承担了“信任”(责任,amanah)(33:72)。真主昭告世人,他已与知悉自身所被赋予价值的人为友(4:125, 29:45),让一些人承蒙了其知识的恩泽(18:65)。

  苏菲派强调了这样一个事实,人类由肉体和灵魂组成,这两个部分分别与大地(现世)和真主联系在一起。人所有与“现世”相关的欲望都是肉体层面的,例如希望永生,拥有配偶和孩子,增加财富和资产,赢得身份、地位、尊重和名望。在刘智的著作中可以找到类似的表述:“人的身体是污浊的,但其本质是灵性的。”?《古兰经》中对“灵魂”(nafs)有多种描述,一些例子认为人内在的“灵魂”“怂恿人作恶”(12:53),“呼吁直面自己良心指控的声音”(nafs al-lawwama)(引用 75:2)达到“和平与宁静”(nafsal-mutmainna)(89:27)。因此,正如“灵魂”可以驱使人作恶,也可能引起人的悔改之心,通过遏制欲望和多次呼唤真主姓名的方式来达到安宁。无限追求自己的欲望的人,或者说被自己弱点所控制的人就处于“本能”层次。在这种状态下,人类已成为自己欲望的奴隶,而远离了真主。应当注意的是,真主置于人内在的欲望(拥有配偶和子女,获得财产、身份和地位)并非是错误的,除非超出了正当合理的界限去追逐欲望,才会阻断灵魂与真主的交流,使我们远离真主。《圣训》(先知穆罕默德的一项声明)中强调,人因克服自身弱点而受到祝福(al-Muwatta,“Wasaya”,7)。

  另一方面,人类也因神永生前的呼召而蒙福(bazm al-alast);当被问到“我难道不是你的主吗?”所有的灵魂都回应道“是的,你是”(7:172)。苏菲派认为,所有灵魂在永生前积极回应真主的召唤,其原因在于他们还没有进入世俗的、充满欲望的肉体。当与真主相连的灵魂进入肉体时,世俗的欲望阻碍了灵魂与真主之间的联系,阻止了灵魂与真主的交流,使灵魂丧失了作为与上帝直接对话者的地位。苏菲派以《古兰经》中的“最美的形态”(ahsanal-taqwim)(95:4)来描述了人类永生前的状态,而随着灵魂进入肉体后,就变成“最卑劣的”(asfal al-safilin)(95:5),或者说是一种“遗失”(103:2)。只要肉体欲望一直存在,人类与真主的联系就将不断减弱,有时甚至会完全断开,人类将会感到“全然的虚妄”和“跌落到最低贱中”。唯一的救赎是《古兰经》中所提到的“信仰和善行”(95:6,103:3)。因此,人类只有通过“信仰真主和行善事”才能从这种情况中拯救自己。

  苏菲派的教徒在修行中,可以通过信仰和善行消灭所有的欲望,破除与真主交流的阻碍,从而像永生前一样做真主的仆从,再次成为真主的直接对话者,并奉其为主(Rab)。至于教义(mutmainna)层面,仆从因上帝的直接呼召而蒙福。在《古兰经》中,真主直言不讳地告诉内心平和的灵魂:“噢,你们已经达到内心的和平!将您送回您的支持者那里,请您取悦他,请您取悦他”(89:27-28)。在这一层面上,我们认为真主吹进阿丹(38:72)的灵气带来了内心的宁静,而其“自我”(nafs)又转向了如同真主(89:27-28)一样的存在,也是迈出从“最卑劣的”到“最美的形态”的一步。伊斯兰教是一种类似于上帝灌输给人类自然天性的宗教(30:30),苏菲派通过修行恢复“最美的形态”这一人类最初的自然状态,即认识人性。而人类在精神和道德层面的堕落与这种倾向背道而驰。

  另一方面,人类创造过程中所依托的精神和智慧能力使得人类的各项技艺的发明和实践偏重于美观和实用。这也是人类群居生活的必然结果。根据伊斯兰教徒的理解,人类好比一个站点,对其创造者、对自己以及对整个人类和自然承担一定的责任,当然也享有与其责任相当的权利和权限。以个人为起点往外延伸。然而,人类以为自己将在这个世界永远生存下去,因此持续地关注配偶和子女,以进一步延续其血统;聚集更多的财富来获得更大的权力;提升地位,从而获得更高的权威;被膨胀的野心和欲望驱使来追求声望和名誉。他们的自私达到了顶峰,因此他(她)无法履行对周围或远或近的人们的责任,也无法履行对大自然的责任。相反,他(她)会毫不犹豫地伤害他们。苏菲派的修行有助于人们摆脱无止境的野心和欲望(即“弱点”),并帮助其履行自身义务。

  《古兰经》中关于人类的另一个重要的表述是,人类是世界的“代治者”。大多数的评注都认为随着世界的重组和发展,人类已具备作为世界代治者的必要能力。正如字典里的定义,阿拉伯语(khilafa)中的“代治者”一词包含着代代相传的责任和义务的意味。这就是人类具备区分善恶并从中做出选择的能力的原因,也是人类可以自主地对自己负责的原因。人类有这一义务,也就相应承担了这份重要的信任,这是人类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根本原因之一。

  人在尝试履行其代治者职责时必须克服的最大障碍是人本身。除了上述的弱点之外,人类还有一些其他癖好,如贪图感官享乐、吝啬小气、忘恩负义、绝望无助还有健忘、自夸、嫉妒、浮躁、逃避现实、背弃等等。苏菲派的修行必须学会克服这些弱点。当人类无法克服自己的弱点时,他就无法避免地成为最糟糕的人。刘智将贾米所著的《勒瓦一合》(Lawa’ih)译成中文时提出,打扫心灵这面镜子,以便从“人心”回到“道心”,如此方能与根源保持联系,其本质上是为了与真主沟通。? 另一个不应被忽视的因素是,世俗的生活是短暂的,在不可避免的死亡面前,人类可以做的最明智的事情就是尽力顺利地

  通过这项世俗的考验。苏菲派的修行试图唤醒人类的这一意识。

  苏菲主义为克服人类弱点所提出的基本准则是在特定阶段中定期向真主祷告。通过这种方式,自我的品质开始发生变化,从最低等的“邪恶”(ammara)上升,分别达到“忏悔”(lawwama)、“启发”(mulhima),“平和”(mutmainna),“满足”(radhiyya)、“愉悦”(mardhiyya)和“完美”或“纯粹”(zakiyya/ kamila)的层次。尤其是当自我达到“启发”层次时,就打开了 “心灵之眼”,人类对存在的真相生发重要理解,正如《古兰经》中提到的,天地间所有生物都赞美真主(59:1、24; 61:1; 62:1; 64:1)。在这一层面上,苏菲派实际上与存在的“祷告”(dhikr,对真主名字的回忆)一致,因为他们已经认识到,对真主的赞美不仅是通过舌头和心脏,而是通过整个身体。刘智也写道:“[ 人 ] 万物有不齐之物,虽非真一本镜之所实有,而其所显著之万物,则又无往非真一本然之显著者 ……他的心发生了转变,以至于享受自我就是享受事物,保存自我就是保存真主,塑造自我就是塑造主。”当人类与祷告同步时,这种祷告唤醒了和平、安静和幸福(mutmainna),而与祷告分离则导致了艰难的生活,仿佛在逆流而行(20:124)。在修行的更高阶段,苏菲派对《古兰经》中每节经文背后的含义有一个特定的理解:“真主拥有一切”(4:126),“无论您身在何处,他都与您同在”(57:4),“无论你在哪儿转身,都能看到真主的容貌”(2:115),“因为我们比他的命脉离他更近”(50:16)。人们认识到万物、包括自己都通过真主存在,是“依靠真主生存”(baqabillah)。在这个阶段,人类履行自己的职责(ihsan,行善,包含真、善、美的品格)就好像看见了真主。反之,这也是人类内在的隐藏智慧,意味着“完人” (insan al-kamil)的标志。

  著名的苏菲派——穆罕丁?伊本?阿拉比(卒于 1240 年)在苏菲文学中为那些在修行结束时展现出隐藏智慧的人创造了“完人”一词。此外,按照古老的传统,人与宇宙之间存在一种关系,以“小宇宙”(微观)和“大宇宙”(宏观)的形式反映在哲学史上,并且普遍认为其中的一个特征肯定能在另一个中找到。从前苏格拉底时期到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中,有各种各样的微观宇宙观。再之前,在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文化中也可以找到人类对宇宙的观念和信仰,远东文化中也有类似的观点。印度教思想中的“普鲁沙”(purusa)概念和中国的“圣人”都论证了对微观 - 宏观世界的信仰极其古老、普遍。?除此之外,还应注意的是,伊斯兰的传统观念来源于苏菲主义提出的“完人”概念。

  依据苏菲派的理解,先出现真主的姓名和属性,之后才有存在。人类(微观)作为宇宙(宏观)的小样本,是真主的姓名和属性的总和。这就是先知穆罕默德所说:“真主按照他的形象创造了阿丹”(Buhari, “Isti’zan”, 1; Muslim,“Birr”,115, “Cennet”, 28)。他以“安拉”(Allah)这个名字受福,其涵盖了所有姓名和属性,是创造的目标和真主的代治者。真正的“完人”先知穆罕默德和其继任者的基本特征之一是,他们承载着真主美好的举止并具有道德智慧。承载真主美好的举止意味着要以他美好的名字受福。刘智也指出:“真主善和美的一点点溢出万倍于所有人类善和美。”“瓦度德”

  (Wadud)这个名字的意思是“爱人和被爱”,与真主联系在一起时,就意为“爱万物的真主,行善事赞善行的人”。真主的仆人也爱真主。著名学者穆罕默德?加扎里(Muhammad Ghazali,卒于 1111 年)解释了仆人对真主的爱:“祝福真主的其他造物也拥有他们自己想要的一切,并喜欢他们。”当这种爱达到顶峰,即便是愤怒、仇恨和国别都无法阻隔。在乌胡得之役中,尽管先知穆罕默德断了牙,脸上流着血,但他从未诅咒过多神教徒,只是请求真主向他展示正确的道路。人类以“瓦度德”之名祷告,以真主无限的仁慈和爱为榜样,培养对真主及其仆人的同情心,为万物行善事,并祝福万物。

  真主的名字“拉希姆”(Rahim)与“拉赫曼”(Rahman)同源(源于Rahmat)且同义,意为“富有同情心、温柔、仁慈的人”。很多学者认为,在穆斯林祷告时,“安拉“与“拉希姆”“拉赫曼”两个名称一起都被反复提及。在这个物质世界中,真主以恩典和恩惠保佑他的朋友和敌人。正如加扎里所说,“拉赫曼”这个称呼以温和而礼貌的方式警告那些蒙蔽双眼的仆人,以同情心去对待罪人而不是侮辱,接受所有的罪恶,承认这个世界的问题,并致力于消除这些问题。《古兰经》中记载,神的怜悯囊括万物,真主“已将恩典和怜悯的律法交给了他自己”(7:156,40:7,6:12,54)。王岱舆的“同体大悲”与“神的怜悯”概念类似,真主“现世同体大悲,后世独善其身。……万事万物都有其位置。”正如《圣训》所言:“我的怜悯压制了我的愤怒”。(Buhari,“Bed’u’l-halk,” 1,“Tevhid”, 55; Muslim, “Tevbe”,14-16)先知穆罕默德曾说过,真主将慈悲分成 100 个碎片,把其中一片分配给了地球,这样,所有的造物都可以展现其同情心和本能(他将剩余的 99 个部分留给来世)。当先知穆罕默德说:“我是仁慈的先知”(Muslin,“Feza'il”,126; Tirmizi,“Da'avat”,118)时,他实际上是在说“我们将你作为世界的恩典”(21:107)。《古兰经》中并没有表明所有人,包括非信徒在内,都不在神的怜悯之内。真主的另一个名字“拉乌夫”(Rauf)表达了比“拉赫曼”更高的层次怜悯。

  “拉蒂夫”(Latif)意为“善良而温柔的人”。加扎里记载,“拉蒂夫”通过以下方式激励人类:善待真主的仆人,以礼貌和温和邀请人们享受真主的幸福,来世不必陷入暴力、狂热或争论。解决此问题的最佳方法是向其展示善行。? 真主的名字“哈利姆”(Halim)表现出真主不因仆人的罪恶而不赐福,无论顺服的或叛逆的仆人都能得到自己应得的。真主允许善和恶的存在,并保护他们免受麻烦和灾难。

  由于“完人”有一个无所不包的名字“安拉”,所以上述的所有名字都归于他。这也是创造“完人”与“神圣的一瞥”之间相似的原因,并且强调整体和统一,而不是分离、分化、对立或堕落。在苏菲派的历史中,有许多“完人”以这一方式表达和书写。毛拉纳?贾拉勒?丁?鲁米(Mawlana Jalal al-Din Rumi)是其中最著名的人之一,他清楚地表达了我们的观点:

  我们是真理之光,真理之镜。为什么我们要不断彼此吵架呢?为什么一束光要从另一束光中离开?我们所有人共同构成一个成熟的完整的人。但是为什么我们要彼此仇视呢?如果我们互为手足,那么为什么富人看不起穷人呢?为什么右手轻视左手?我们所有人,人类实际上共同构成了一颗珍贵的宝石。我们的思想可以相通。来吧,摆脱这种自私。了解所有人,与所有人相处融洽。当你只是你自己时,你就像一个原子、一滴水,但是当你加入他人并和他们团结起来时,你们就成了一片海洋。肤色和人种各不相同,但可以具有同样的精神。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语言和字母,但它们可以汇成同一句话……

  “完人”的另一个基本特征是成为先知穆罕默德的继承人,即活着的《古兰经》,因此每个人都应成为“活着的古兰经”。下面的经文是不同种族、语言和宗教的人,对先知穆罕默德以及其继承人生活方式的描述:

  哦人类!看哪,我们创造男女、使你们成为不同的国别、部落,使你们彼此相知。的确,在神的眼中你是最高贵的,是最深切地意识到他的人。看哪,神是全知的。(《古兰经》49:13)

  事实如此:如果你的支持者意志坚定,世人一定都拥有信仰,那么你认为你能强迫人们的信仰吗 ?(《古兰经》10:99)

  对于信仰,绝无强迫;因为正邪确已分明。谁不信恶魔而信真主,谁确已把握住坚实的、绝不断折的把柄。真主是全聪的,是全知的。(《古兰经》2:256)

  他们被逐出故乡,只因他们常说:“我们的主是真主。”要不是真主以世人互相抵抗,那么许多修道院、礼拜堂、犹太会堂, 清真寺——其中常有人记念真主之名的建筑物——必定被人破坏了。凡扶助真主的大道者, 真主必定扶助他;真主确是至强的,确是万能的。(《古兰经》22:40)

  结合以上经文和伊斯兰教思想,我们认为除了“敬畏”(taqwa),即对道德信仰的虔诚程度和悟性之外,人与人之间没有孰优孰劣。此外,不允许强迫人们做任何事,包括宗教的选择。人们是根据自己的自由意志做选择,并承担责任。宗教是人自由意志的选择。宗教不是强制性的行为,而是自主选择的行为。宗教的特点是不强迫他人;反之,它保护人们免受强迫。宗教和信仰自由不应受到压迫和暴政的限制。这里可以用王岱舆的先决论来理解。自由和与真主的联系是人类生存中的密不可分的现实,“建立善恶观是先决,利用善恶是自由。……如果没有差异,完美就不会显现;如果没有曲折,最终的正义就不会明确。”人类可以自己选择善与恶。

  总之,《古兰经》和《圣训》中所塑造的“完人”是内心藏有瑰宝的可贵之人。历代以来,苏菲派的修行已成为一种教育方法,使人们成为完美的人。修行之人与周围环境相处融洽,不伤害他人,他们成功摆脱了自身的弱点,如对财产、地位、名望的渴望、耽于即时享乐、贪婪、自夸、逃避现实、背弃信仰、忘恩负义、仇恨、嫉妒等等。此外,他了解到万物都在不断地赞美真主,所以他会保护和开发自然。他不会浪费资源,只会根据自己的需要使用资源。他知道自己真主的造物,因此他爱万物。他知道自己的一切都来自真主,因此他不断感恩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并感恩所有使他拥有这种祝福和机会的人。 以真主(Wadud, Rahman, Rahim, Rauf, Latif, Halim)之名,他热爱全人类,而不在乎宗教、语言、种族和祖先之间的差异;他救济贫困、保护弱者。他致力于创造和人道主义。他听从经文的指示,与不同信仰、来自不同文化和文明的人们和谐相处。就像指南针一样,他坚定地坚持自己的信仰,并与持其他信仰的人建立良好关系。与他们探讨真理时,他不会强迫或贬低他们,相反,他的态度友善温和。

  因此,古往今来,那些正直者的价值观为人类带来和平,如果我们能够按照他们的价值观行事,所有人修身行善,或许我们就能建立起盼望已久的文明间的联合。如此,人们可以相互理解,和平共处,而不用担心蝴蝶振翅的未知结果。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新浪微博

 Copyright © 2020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国家体育场北路1号院1号楼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 邮编:100101

 Copyright © 2020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国家体育场北路1号院1号楼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

邮编: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