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芬、张顺洪:帝国和帝国主义概念辨析
作者:来源:《史学理论研究》2021年第2期时间:2021-12-14字号:【大】【中】【小】【打印】
摘要:在研究中,帝国和帝国主义概念的使用存在着泛化的倾向,妨碍人们正确理解世界历史。世界古代中世纪各地区小国之间交流互动、碰撞、融合,逐渐形成的大国,一般情况下不应称为帝国。帝国主要是指15世纪末以后西方列强通过扩张建立的海外殖民帝国。帝国主义属于资本主义,不存在于古代中世纪。帝国主义是指资本主义的垄断阶段,也可指列强推行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的政策、行为和主张。当今一些西方学者使用帝国和帝国主义概念时,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偏向。我国史学研究者要深刻把握并准确使用帝国和帝国主义概念,致力于构建科学的话语体系,增强我国史学话语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
【关键词】帝国 帝国主义 意识形态 话语体系
“帝国”和“帝国主义”这两个概念,在学术界应用得比较广泛,但在不同学者笔下,其含义有所不同。这两个概念,特别是“帝国”概念,在使用上存在着泛化的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人们正确地理解历史。今天,一些西方学者使用这两个概念时,甚至具有很强的针对中国的意识形态偏向。对这样的问题,中国学术界还不够重视,有的学者尚缺乏应有的学术辨别意识和理论自觉性。这里,笔者不拟对国内外学术界长期以来关于帝国和帝国主义问题的研究做综述性考察,而是针对现实学术问题,直接展开讨论。当然,在讨论过程中,我们将在必要时引述或论及学界有关看法。本文意在简明地阐述对“帝国”和“帝国主义”概念的理解及其在世界历史中的实际含义,并提出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可以或不应使用这两个概念,抛砖引玉,以求教于学界同仁。
一、如何理解“帝国”
对帝国史的研究,近现代学术界早已有之。但20世纪末期,特别是苏东剧变后,帝国史研究却成为一种新的学术潮流。有学者指出,随着冷战的结束,分析家们着力探索“新时代”出现的世界政治的整体结构,结果使帝国概念成为学术界关注的一个主要问题。据国外学者2006年统计,亚马逊网站书目中,含有“帝国”一词的就有10513本;美国连锁书店巴诺书店网站列出的书目中,包含“帝国”一词的有10210本。中国亦有学者指出,20世纪80年代之后,帝国史研究出现了复兴,并在新社会史、新文化史、全球史等思潮影响下,出现了不同于传统帝国史叙述的“新帝国史”。这些年来帝国史成为学术研究的一个热门。
帝国这一概念是早已存在的,并为现代学术界广泛应用,但对什么是帝国却有不同理解。关于帝国的定义,这里略举几例。《辞海》的“帝国”条目作了如下定义:“通常指以皇帝为最高统治者的君主制国家”;“也指某些占有殖民地的帝国主义国家。”《辞海》的解释区别了两类不同的帝国,含义也是比较明确的。张世平在《帝国战略:世界历史上的帝国与美国崛起之路》中引述了《兰登书屋辞典》对帝国的定义:“在一位帝王或其他强势君主或政府统治下的多个国家或民族的集合,其版图通常大于王国。”《牛津英语词典》对帝国的解释是:“由单一君主或统治权力管辖的一个大的国家群体。”这两种定义都没有明确区别世界古代中世纪时期的帝国和世界近现代时期殖民帝国的差异;而且根据这样的解释,人类社会在古代中世纪就可能有了帝国。国外有学者认为,与民族国家相比,帝国是大的政治单位,是扩张性的政治实体,当他们纳入新的民族时,仍然维持差异与等级体系;帝国这一概念意味着在同一政治实体中对不同民族用不同方式进行统治。哈特和奈格里在探讨现代帝国问题时认为,“帝国是一个政治主体,它有效地控制着这些全球交流,它是统治世界的最高权力”;“与帝国主义相比,帝国不建立权力的中心,不依赖固定的疆界和界限。它是一个无中心、无疆界的统治机器。”他们还提出:“帝国的概念的基本特征是没有边境,它的规则是没有限定。”这样的解释有点缥缈,不易理解;这样的帝国具有某种“无形的”特征。学术界对帝国概念的解释很多,这里不一一列举。
与对帝国的解释多样性密切相关,帝国史研究中存在着一种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将帝国泛化。牛津大学研究帝国史的学者约翰·达尔文甚至提出:“吸引人的说法是,世界的历史是一部帝国史,是帝国的历史。”国际学术界往往将奴隶社会时期和封建社会时期出现的一些地域性大国称作帝国;甚至不大的国家,也称作帝国。例如,《帝国衰亡史》一书就考察了16个古代帝国,包括古代埃及、亚述、波斯、雅典、迦太基、中国汉朝、罗马、美洲的玛雅等;《古代和中世纪早期的欧亚帝国:希腊—罗马、内亚和中国之间的接触与交流》一书,也将中国封建王朝,如汉朝、唐朝称为帝国,与同时代其他所谓的帝国并列。中国有的古代史专家也使用了帝国概念,称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为帝国,如秦帝国、汉帝国、明帝国、清帝国。
的确,帝国概念使用比较宽泛,实际上的含义也有差异。可以说,在世界历史研究中,这个概念指代着两种形式不同、性质有异的帝国。第一类主要是由君主或皇帝统治的帝制国家,这样的国家一般地域比较广阔,不应该把它们与城邦国家或较小的王国等同;城邦国家地域很小,王国一般地域也比较小,由国王或君主或贵族集团统治,有时从属于某个帝国。这类帝国就是古代中世纪历史上逐渐形成的地域大国,我们完全可以不视它们为帝国,在历史叙述中也尽可能地不称它们为帝国。第二类是存在于世界近现代历史中的殖民帝国,主要由西方列强通过殖民扩张建立,如西班牙美洲殖民帝国、英国的海外殖民帝国;西方其他国家,如葡萄牙、法国、荷兰等,也建立过海外殖民帝国。
具体而言,第一类是历史上奴隶社会时期和封建社会时期的帝国,主要是实行君主制或者说君主专制或帝制的国家,是地域和影响都较大的奴隶制国家或封建制国家。笔者认为这样的国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帝国,它们是历史上出现的大国,是地区历史发展到一定程度、一定阶段的产物。只是许多历史上存在过的大国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没有能够延续下来,甚至有的昙花一现就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世界历史上这样的大国——“帝国”不少,如古代埃及帝国、阿卡德帝国、亚述帝国、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甚至后来的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等。这样的古代中世纪的“帝国”,多半有一个地域中心,向周边扩展,地区之间往往长期存在着各种联系与互动,甚至彼此有征伐,逐渐形成大国。这种大国形成的过程一般表现为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一种“自然演进”的过程,是人类社会不断从低级阶段走向高级阶段进程中逐步形成的。在这个进程中,作为国家的经济政治实体,一般规律是由小向大演进,小国逐渐成为大国,当然中间可能会发生曲折。从原始社会的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逐渐形成地域较小的古代国家;地域小国长期交流互动、碰撞融合,逐渐形成更大范围的国家。这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种“自然演进”的趋势。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就很有代表性,学术界有“邦国—王国—帝国”三阶段说,也有“古国—古王国—王国”三阶段说。这表明,从上古开始,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国就存在着一个“从小向大”演进的趋势。
古代中东地区也呈现出这种发展趋势。例如,有学者专门考察了古代埃及,从原始社会的部落发展到“帝国”的历程。有学者认为,在第十八王朝和第十九王朝时期(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2世纪),古代埃及发展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大帝国”。
古代中东地区小国向大国演进,除埃及外,西亚两河流域也是如此。首先形成的是规模狭小的城邦国家。两河流域中下游地区是世界上最早进入文明社会的地区之一。这里的苏美尔人在公元前3000多年就建立了一系列城邦国家。城邦国家逐渐向王国演进,如形成了乌尔第一王朝、第二王朝。约公元前24世纪,两河领域出现了强大的阿卡德王国,有学者称这个王国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帝国”——阿卡德帝国。而两河流域后起的大国——亚述帝国,则被有的学者称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真正的帝国”;约公元前10世纪至公元前7世纪,亚述疆域地跨亚洲和非洲。中东地区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大国是波斯帝国(公元前550年至公元前330年),可以说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超级大国。公元前330年,波斯帝国灭亡,被亚历山大帝国取代,而亚历山大帝国很快解体。中东地区的这些地域性大国,都没有形成一个“定型的”、长期统一的大国。中东地区后来出现的大国,如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等,也都没有能够形成一体化的地域性大国。直到今天,中东地区仍然是“小国林立”。
世界古代中世纪的一些大国,被学术界长期以来称为“帝国”。这样的称呼在一定意义上已约定俗成,我们很难在实际的学术表述中加以回避,一时难以完全放弃不用,但要做到胸中有数。这些所谓的帝国,实际上是历史上形成的地域性大国,只是绝大多数大国没有能够维持下来。对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我们一般情况下就不要称为帝国,以避免学术概念和思想上的混乱。如果要用“帝国”概念,就需要明确限定和说明。其他处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的“帝国”,也应如此对待。我们要尽可能地以“某某国”或“某某王朝”代替“帝国”概念。
小国向大国的“自然演进”,在世界其他地区也发生过。例如,较小地域范围内的这种“自然演进”在大不列颠岛上就发生过。英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小国林立的现象。公元7世纪至9世纪,就存在过七个国家,称为七国时代。这还只是在英格兰地区,且今日英格兰有的地方还不在这七国范围之内。一定意义上讲,此时的“英国”在英格兰,不包括今天的威尔士地区和苏格兰地区;威尔士直到16世纪才与英格兰最终合并,苏格兰到18世纪初才最终与英格兰合并,形成统一的王国。到这个时期,大不列颠岛才真正形成一体化的地域性“大国”;像这样形成的大国,不应称为帝国或视为帝国,与英国当时已通过海外扩张建立起来的殖民帝国不可相提并论。中国历史上的封建王朝是东亚的地域性大国,它完全不能、也不应与欧洲列强殖民扩张建立的海外殖民帝国相提并论。
第二类帝国,就是指15、16世纪开始逐渐形成的殖民帝国,主要由欧洲列强建立,是与资本主义的兴起和扩张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些帝国主要包括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法国、荷兰等国的海外殖民帝国。本文认为,这类帝国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帝国;我们通常讲的帝国就应指这样的殖民帝国。这类殖民帝国不是一个国家。英国是一个国家,西班牙是一个国家,它们是宗主国,在海外占领了许多殖民地,形成了殖民帝国。这是世界近现代历史上帝国的真正含义。宗主国对广大殖民地进行掠夺,奴役殖民地人民。这类帝国不是地域相连的不同地区,不是在长期交流互动碰撞融合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而是殖民主义者完全通过武力侵占他国或侵占土著人民的家园形成的。这类殖民帝国后来逐渐解体;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民族解放运动的冲击下,广大殖民地纷纷独立,这类殖民帝国终于退出历史舞台。
这里我们不妨简单地讲几句,为何世界历史上形成的地域性大国,即所谓的“帝国”,绝大多数最终解体了。中东历史上形成过一系列地域性大国,但最终都没有形成一体化大国。欧洲历史上也曾出现一些大国或“帝国”,如“查理曼帝国”“神圣罗马帝国”“拿破仑帝国”,却都没有形成一体化的欧洲地域性大国。欧洲至今仍然是“小国林立”;欧盟还只是一个比较松散的国家联盟。中国是世界历史上大国形成后得到巩固和发展的最典型的实例,也是世界历史上经过“自然演进”而逐渐形成大国的范例,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今天有的地域大国,如美国和加拿大,就不是通过“自然演进”形成的,从源头上讲是殖民扩张的结果;美国和加拿大这两个地域大国是欧洲人通过殖民扩张跨洋占领美洲印第安人的家园逐步形成的。关于世界历史上一系列大国不断解体的原因,仍然需要史学工作者进行深入的探研。这属于另一个主题,这里就不展开讨论了。
二、如何理解“帝国主义”
关于帝国主义,《不列颠百科全书》的定义是:“国家扩大势力和版图的政策、行为和主张,特别是通过直接占领领土或对其他地区进行政治和经济控制来实现。” 《牛津英语词典》对帝国主义的解释是:“一种通过诸如建立殖民地的方式或通过军事力量扩大国家支配地位和影响的政策。”这两种定义都比较宽泛,使其历史含义超越了资本主义时期,即意味着在古代也存在着帝国主义。国际学术界也确实有学者持这种认识。例如,美国学者腾尼·弗兰克就撰有专著《罗马帝国主义》;也有学者专门考察了西亚两河流域古代国家亚述的“帝国主义化”。自从19世纪末帝国主义形成后,国际学术界关于帝国主义的著述就不断出现。进入21世纪也有不少新作出版和发表,关于帝国主义的理解和定义也有差异。这里不能一一对比或综述,仅举两例。《新美帝国主义:布什的反恐战争和以血换石油》认为:“帝国主义是一国对别国进行军事和经济征服的企图。”关于新美帝国主义,作者指出:“小布什的外交和军事政策中体现出的现阶段新美帝国主义的重要内容,是把以前的新美帝国主义——也就是艾奇逊—尼兹的获得全球优势的‘轮轴—辐条’模式极端化。美国今天在东欧、巴尔干和大中东地区的扩张和扩大影响力,不论有没有北约参加,有没有英国帮助,都只不过是在这种有60年历史的思想基础上进行的同样模式的极端化扩张。美国正试图把欧亚和世界上更多的战略地区及国家纳入其监控之中,主要是正在扩大的欧盟和日本。”这样的表述凸显了作者的观点:帝国主义是进行军事和经济征服的主张和行动。《新帝国主义》一书重点考察了资本掠夺和美国侵略扩张行为,并对之进行揭露和批判,但对帝国主义没有明确定义,有关帝国主义的表述也是不够清晰的。作者提出,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帝国主义就一直在各种帝国的模糊概念里面来回摇摆”。也许正因为如此,作者才没有给帝国主义下一个明确的定义。作者在书中使用了“资本主义的帝国主义”“剥夺性积累的帝国主义”“新自由主义的帝国主义”“新保守主义的帝国主义”“野蛮的军国主义的帝国主义”等表述。可见,作者对帝国主义并没有一个确定的理解。作者在书中也坦陈:“‘新帝国主义’似乎是只在重复已经逝去的帝国主义,尽管时间与地点均已完全不同。这一命题是否已经足够概念化还仍然需要进行评估。”
确实,国际学术界关于帝国主义的著述颇丰,关于帝国主义的理解和解释也有差异。《辞海》采纳了列宁对帝国主义的定义,认为帝国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或“现代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和最后阶段”。本文认为《辞海》的定义是合理的。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中,列宁对“帝国主义”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对理解什么是帝国主义提供了理论指南。列宁对帝国主义的各种表现深入考察之后指出:“如果必须给帝国主义下一个尽量简短的定义,那就应当说,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垄断阶段。这样的定义能包括最主要之点,因为一方面,金融资本就是和工业家垄断同盟的资本融合起来的少数垄断性的最大银行的银行资本;另一方面,瓜分世界,就是由无阻碍地向未被任何一个资本主义大国占据的地区推行的殖民政策,过渡到垄断地占有已经瓜分完了的世界领土的殖民政策。”列宁接着指出:“如果不忘记所有定义都只有有条件的、相对的意义,永远也不能包括充分发展的现象一切方面的联系,就应当给帝国主义下这样一个定义,其中要包括帝国主义的如下五个基本特征:(1)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发展到这样高的程度,以致造成了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垄断组织;(2)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己经融合起来,在这个‘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了金融寡头;(3)和商品输出不同的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4)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5)最大资本主义大国已把世界上的领土瓜分完毕。帝国主义是发展到垄断组织和金融资本的统治己经确立、资本输出具有突出意义、国际托拉斯开始瓜分世界、一些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已把世界全部领土瓜分完毕这一阶段的资本主义。”
笔者认为列宁对帝国主义的定义是科学的,是符合世界历史发展客观实际的。列宁的帝国主义论揭示了垄断资本主义的本质和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一个世纪以来,世界历史已经发生巨大变化,但列宁的帝国主义论仍然闪烁着科学和真理的光辉。
在学术研究中使用帝国主义概念,本文认为可以有两种含义。一是列宁关于帝国主义的定义。这是帝国主义一词的根本含义。中国学术界应该坚持列宁对帝国主义的定义。对帝国主义的另一种解释或理解,就是帝国主义也可以指15、16世纪以后,西方列强在海外实行殖民扩张建立殖民帝国的政策、行为和主张。这个时期的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是不可分割的;国际学术界就有学者将西方列强殖民扩张行为与主张视为推行帝国主义。本文认为是可以在这个意义上使用帝国主义概念的。这种早期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的产物,也是资本主义本质的体现。但是,在这个意义上使用帝国主义概念,则帝国主义不是指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特定阶段,而主要是指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扩张和掠夺的政策、主张和行为。这样理解的帝国主义是与列宁定义的帝国主义不同的。正如有学者指出的,两种对帝国主义的定义可以大致概括为“政策论”和“阶段论”:“前者主张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国家的一种对外扩张政策或手段;后者认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最新发展阶段的指称。”至于被学术界称为“帝国”的世界古代中世纪时期的国家,尽管也存在征战、奴役和压迫,但我们不宜泛称它们推行了帝国主义。本文认为帝国主义本质上属于资本主义,从广义上讲,帝国主义伴随着资本主义兴衰的整个历史过程;从狭义上讲,帝国主义就是发展到垄断阶段的资本主义。而垄断阶段的资本主义又存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如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际垄断资本主义。
那么,现阶段是否依然存在帝国主义?根据列宁的定义,当今世界仍然存在帝国主义。一个世纪以来,垄断资本主义仍然存在,并且经历着新的发展变化。只要垄断资本主义存在,帝国主义就存在。当今世界处于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国家,仍然在国际格局中占主导地位,在国际事务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帝国主义表现,我们通常称为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等。但帝国主义相比一个世纪以前,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十月革命后帝国主义的发展变化,是一个重大的研究主题。国内外学术界对这个主题已有不少研究,但对不断演变中的帝国主义,中国学术界还需进行更加深入系统的考察。本文仅做如下几点简单的阐述。
十月革命胜利后,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帝国主义也必然相应地发生变化。第一,划时代的变化是世界上出现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大国苏联,从此世界格局中再也不是帝国主义国家一统天下。二战后,世界上出现了一系列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目前,虽然苏联解体,但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大国屹立在世界舞台上。第二,在20世纪,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殖民地获得独立,帝国主义国家从领土上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已经不可能了。特别是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取得前所未有的胜利,殖民帝国纷纷解体,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获得独立,成为新兴的发展中国家。苏东剧变后,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力暂时相对有所增强,以美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动了一系列战争,但也不可能像昔日那样,建立直接统治的殖民帝国了。第三,随着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不断兴起,特别是社会主义中国的日益发展,帝国主义的实力总体上逐渐相对削弱,帝国主义受到进步力量越来越大的制约。当然,帝国主义依然存在。在国际金融领域,帝国主义还具有超强的实力;帝国主义在军事、意识形态等领域,也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构成严重挑战。但是,可以说,在现阶段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帝国主义总体上是在走下坡路。
国外有学者认为当前的帝国主义是“晚期帝国主义”。这是值得关注的一种新的理论探索。有学者指出:晚期帝国主义理论“捍卫并发展了列宁帝国主义论”,“既坚持列宁帝国主义论的核心观点,即帝国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又坚持了列宁分析帝国主义时所使用的具体的历史的辩证方法”。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从学术探讨角度来看,本文不赞成国内外一些学者将列宁定义的帝国主义称为“古典帝国主义”,而将当今帝国主义称为“新帝国主义”。列宁所处时代的帝国主义与今天的帝国主义一脉相承,只是不断地发生变化,而且还会继续发生变化。同时,我们也不赞成一些学者简单地把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称为“传统帝国主义理论”,而把今天一些学者提出的帝国主义理论称为“马克思主义新帝国主义理论”。国内外学术界现在也频繁使用“文化帝国主义”“生态帝国主义”“数据帝国主义”等概念。这些概念中的帝国主义显然不是指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特定阶段,而主要是指垄断资本主义在某个领域的表现。这些概念中的帝国主义与列宁定义的帝国主义是不同的。
三、西方帝国和帝国主义话语体系中的意识形态偏向
目前,西方学界的帝国和帝国主义话语体系中存在着一种明显的针对中国的意识形态偏向。西方学术界过去已有研究把中国称为帝国。但是,苏东剧变后,国际学术界出现了一种新的学术倾向,就是将中国明朝,特别是清朝视为帝国,与西方近现代殖民帝国相提并论,着意渲染中国也实行过“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美国新清史学派的一些著作也存在这种明显的倾向性。中国已有学者注意到:“大约20世纪90年代以后,西方学界中国历史叙事的王朝框架受到挑战,一种新含义的‘帝国’概念登上舞台。”
这里就西方学术界将明清王朝视为帝国略举几例。简·伯班克、弗里德里克·库珀的《世界历史中的帝国:力量与差异政治》,把东方封建王朝与西方殖民帝国相提并论,认为中国是一个“帝国的力量”。该书“委婉”地将中国在新疆面临的问题与当今美国在阿富汗面临的问题相提并论;将经过几千年文明演进逐渐形成的大国中国,与通过殖民扩张侵夺他人家园短时间内形成的大国美国相提并论。
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写道:“明清时期中国不仅致力于经济扩张和发展对外贸易,还致力于殖民活动,并积极向土著传播汉族习俗”;“按大多数标准来说,清是18世纪世界上成长最快的帝国。”
柯克·W.拉森撰写《传统、条约与贸易:清帝国主义与朝鲜》,在书名中就直接用了“清帝国主义”这一概念。《亚洲研究杂志》刊发的书评讲道:“正如柯克·W拉森自己承认的,他不是第一个提出清的政策是帝国主义的,但这本书却比此前所有著作讲得更为系统,并把这种解释发展成为条理清晰的阐述。”
约瑟夫·麦凯宣称:“在明朝,帝国主义是真实的,却还是有限的。强制和暴力只是有时候作为权力政治操控的工具。……相比之下,清国显然是个帝国,而且的确也热心帝国事业。……它进行了广泛的殖民扩张。这主要是通过武力征服和强制手段实现的。”
劳拉·霍斯泰特勒直接把其著作命名为《清朝的殖民事业》,副标题是“早期现代中国的民族志和制图学”。在前言中,作者坦陈研究目的之一是:“通过明确揭示清朝的地域勘测和民族调查在许多方面与欧洲殖民列强的做法类似,对仍然太过流行的中国孤立论和中国例外论神话提出异议。”
一些西方学者刻意把明清时代的中国说成“帝国”,其潜台词是明确的,即世界所有的殖民帝国在二战后都解体了,而中国这个曾经的“帝国”却还没有解体。
英国的帝国史专家约翰·达尔文在《帖木儿之后:1400至2000年全球帝国的兴衰》一书中也视清朝为“帝国”。达尔文指出,“也许更令人吃惊的是中国保持了庞大的亚洲内陆帝国:满洲、蒙古、新疆和西藏”;今天的中国很大程度上与19世纪30年代庞大的清帝国边界相同。世界历史是一部帝国史,而帝国都是要终结的;“历史上一个不言自明的道理是没有任何帝国是永恒的。崩溃的原因是很多的”。该书最后一章的标题是“帖木儿的阴影”,英文版本章首页是五星红旗飘扬的天安门城楼照,照片下方的文字是:“天安门广场:帝国依旧在”。由此,可以清楚地看出,约翰·达尔文从学术上分裂中国、解构中华民族的意识形态意图。这部著作也流露出西方学术界某种势力的“良苦用心”。该书获得2008年英国沃尔夫森历史奖,并被翻译为多种文字出版。
由此可见,将中国明清王朝,特别是清王朝,贴上“帝国”标签,并宣称明清王朝推行过“帝国主义”,并不是西方个别学者偶尔的看法,而是一批学者的看法。这已成为西方学术界一种有影响的思潮,是值得人们特别注意的。
西方学术界一些学者这样做的目的是明确的:一是意在渲染“中国威胁论”;二是意在挑拨中国与一些邻国的关系;三是意在制造和激化中国内部的民族矛盾。深层的目的是为西方国家干涉中国内政、分裂中国、西化中国的长远战略服务。
与历史研究领域出现的针对中国的意识形态思潮相呼应,西方舆论界、国际问题研究等领域的一些研究也着力渲染中国是“帝国”,宣扬“中国新帝国主义论”。例如,荷兰学者2020年发表文章,刺目的标题就是《帝国前哨:中国特色的基地政治》,“讨论”中国在吉布提建立军事基地等问题。“中国新帝国主义论”的宣扬者大肆渲染“中国经济侵略论”“中国政治专制模式输出论”“中国文化渗透论”“中国生态环境威胁论”“中国科技安全威胁论”等。“中国新帝国主义论”已受到中国学术界的揭露和批评。有学者指出:“‘中国新帝国主义论’,是西方舆论界对发展起来的中国的扭曲认识。它把新时代中国对外交往的进程看成经济侵略、政治模式输出、文化渗透、生态环境和科技安全威胁的过程,严重曲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这样的学术揭露和批评是正确的,也是必要的。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与西方学术界展开争鸣,以提高中国学术话语在国际学术领域中的影响。
如前所述,中国学术界也有一些研究把中国明清等封建王朝称为“帝国”,这种做法是不恰当的,已有学者指出这一点。例如,李扬帆就认为:“称传统中国为‘中华帝国’是对中国王朝的误读,无论是英文的‘empire’,还是古汉语的‘帝国’,用来称呼中国王朝都是误称(misnomer)。”但中国仍然有一些研究称中国封建王朝,包括明清王朝为帝国。中国学术界应该深入思考这个问题,不能随意使用“帝国”一词来指称中国的封建王朝。显然,帝制时代的“帝国”与“殖民帝国”不是一回事,存在实质性的区别。如果我们泛泛地讲帝国而不加以说明,从科学性上讲,是不准确的;从意识形态上讲,则可能会被国际某种势力所利用。本文建议,中国学术界对中国历代封建王朝,一律不称“帝国”,而称为“某某朝代”或“某某王朝”,如秦代、秦朝或秦王朝,汉代、汉朝或汉王朝,唐代、唐朝或唐王朝,明代、明朝或明王朝,清代、清朝或清王朝,等等。这些已经是约定俗成的概念,是完全可以使用的;或者通过更加深入的探讨,构建新的科学的概念体系。总之,我们要特别注意避免称明清王朝为帝国。与此同时,对西方学术界和舆论界宣称今日中国推行帝国主义的错误思潮,我们也要从历史的和现实的客观事实出发,进行学术上的揭露和批驳。
结 语
学习和研究世界历史,确定概念的准确含义是非常重要的。随着对外学术交流的增长,随着大量国外学术著作的汉译出版,西方学术概念和学术思潮对中国学术界产生着不小的冲击。国内的一些学者也往往自觉不自觉地照搬了一些西方学术概念或提法。这就有可能加剧一些错误史观或思潮在中国学术界的流行,妨碍人们正确地认识历史。中国史学界要留意以下三个基本问题。一是对西方新的史学观点保持审辨态度,不可轻易视其为学术创新,而要以唯物史观为理论武器,进行分析辨别。二是对西方史学界提出的概念,要反思、消化吸收,不能照搬。西方学术界的一些概念,如果我们要拿来使用,就需要明确界定。长期以来,欧美学术研究在国际学术界占有一定的优势,影响也比较大,中国学术界如世界史学界使用的不少概念就是由欧美学术界“引进”的。今天为中国学术界使用的诸多概念,如“阿富汗战争”“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等,实际上也是有问题的;用这样的概念,这些战争看上去与欧美国家没关系,而实质上是它们发动的具有侵略性的战争。历史学是一门科学,中国史学工作者在借用欧美学术概念时,要特别注意斟酌审辨。三是中国史学界要更有意识地着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自成体系、科学的话语体系。概念是话语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概念准确地界定清楚,有利于推进中国历史学话语体系的建设。
(作者:周芬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世界历史系博士研究生 张顺洪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研究员)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