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历史理论研究所举办第二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视角中的历史书写”研讨会

作者:曲冠青来源:本站时间:2024-08-01字号:【大】【中】【小】【打印】

  2024年7月2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在中国历史研究院行成楼415会议室举办第二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视角中的历史书写”研讨会。这次会议是历史理论研究所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新发展的一项具体举措。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世界历史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的多位专家学者参加研讨会。历史理论研究所中外文明比较研究室主任董欣洁研究员主持会议。

  会议合影

  历史理论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朱昌荣研究员代表本所诚挚欢迎各位专家到会。他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呼唤历史理论的新发展;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需要历史理论的新发展;历史理论的新发展,需要包括中外文明比较在内的各个具体领域的不断进步。今后,历史理论研究所要在践行“三项共识”上走在前、做表率,聚焦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推进有组织科研,承担构建中国历史学学科理论体系的时代使命,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提供更多高质量原创性的科研成果。要着力打造学术共同体,走出去,请进来,以开放的视野把学术界的朋友们团结起来。要坚定不移抓人才建设,加快培养一支组织信得过、靠得住、用得上的队伍。全所科研人员个人研究兴趣要自觉统一到党和国家的需要,做到研究有准绳。本届会议主题“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视角中的历史书写”,是推动历史理论研究不断深化的一个良好切入点,有利于史学工作者的互学共建,推进历史学的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

  历史理论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朱昌荣研究员致辞

  本次会议共有八位学者做主题报告。与会专家的报告视野开阔,包含古今中外,展现了中外文明比较的丰富内容和具体特点,致力于为构建中国历史学自主知识体系提供更多的文明研究滋养。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于沛研究员的报告是《文明史研究的现代取向》。他指出:当代世界文明领域的认知,始终存在着激烈的斗争。“文明史研究的现代取向”,让我们从百年大变局的世界历史进程中,看到世界经济版图正在改写、国际力量对比已经发生了最具革命性的变化,维护人类文明多样性成为不可遏制的历史潮流。一个更契合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多极化世界——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新世界——人类文明新形态正在到来。

  世界历史研究所于沛研究员发言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中西文明比较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蒋重跃教授的报告是《新时代历史学的阶段书写与类型书写》。他认为历史撰述可以分为阶段书写和类型书写两种基本形式。中西史学都有按阶段书写历史的悠久传统。近代以来按文明类型书写历史的做法逐渐兴起。阶段书写与线性历史观联系较紧密;类型书写对彰显文明个性有积极意义。在尊重文明个性的前提下,分析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探寻两种书写形式的内在联系,应成为未来史学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蒋重跃教授发言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刘林海教授的报告是《从〈哈佛中国史〉看帝国史模式在中国史编纂中的应用》。他指出《哈佛中国史》是西方学者撰写的一套影响较大的著作,该书基本以帝国(empire)概念统摄全篇。西方学者的这种帝国叙述模式突出帝国的多民族差异,隐含着西方的政治话语。中国学者应当谨慎看待西方的中国历史著作,通过对其核心概念的批判和借鉴,跳出西方话语陷阱,构建我们自主的知识体系。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刘林海教授发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中国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室副主任徐歆毅副研究员的报告是《构建中国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浅谈》。他认为,历史学的自主知识体系可以从研究对象切入,突出在地属性,体现“中国风格”。传统史学中的唯物主义因素是中华文明突出特性孕育、生成、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推动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结合”和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思想,是构建中国历史学“三大体系”的理论基础和必由之路。

  历史理论研究所徐歆毅副研究员发言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曹小文副教授发言的题目为《有关全球史书写理论的几点思考》。她提出,目前学界仍存在用中国的素材来论证西方命题、填充西方分析框架、证明西方理论观点的情况。一些西方学者否定非西方中心的全球史编写的必要性,这本身就体现出强烈的文化霸权和文化垄断色彩。全球史在中国经历了从“应然”到“实然”的转变,在地化趋势愈发突出。在全球史视域下,地方、中国与整个世界的关系应该得到深层次挖掘与多维度呈现。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曹小文副教授发言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李渊副教授的报告是《文明互鉴与世界古代史的书写》。他认为,世界古代史上的各文明与现代民族国家存在相当差异,例如古希腊人并不存在统一的政权,但在书写中却受到国家、民族等观念的影响。古代史书写应重视文明发展与互鉴的作用。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关注不同文明独特性和文明自身发展道路;二是关注中外比较对历史书写的作用,例如在世界古代史中可以选择中国古代文明的特点为参照,更好地认识和阐述其他文明的特点。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李渊副教授发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国家治理史研究室副主任张建斌副研究员的报告是《奏折的形成及其文本背后》。他指出:中华文明传承与中国古代社会完备的文书系统有着密切的关联,奏折就是其中一种历史文本。《预备立宪折》《废科举折》《平满汉畛域折》是晚清影响较大的三封奏折,其写作、呈递过程十分复杂。奏折是君臣之间信息沟通的重要渠道,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环节,而其本身也是一种历史书写,应当重视这类文本材料的运用。

  历史理论研究所张建斌副研究员发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中外文明比较研究室庄亚琼助理研究员的报告是《论古汉语“文明”的语义流变与话语意义》。她指出:“文明”一词的发展过程,经历了以“文德之明”为核心的汉唐时期,与以“文治之明”为核心的宋至清前中期。宋代是文明话语发展的关键时期,“文明”一词开始正式具备文化形态与历史理论两个层面的意义。这个概念的语义流变体现了中国古代知识文化传统的连续性,承载了中国古人对理想社会及其实现途径的总和认识。

  历史理论研究所庄亚琼助理研究员发言

  与会学者围绕主题展开了内容丰富的讨论。刘林海教授介绍了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世界史研究的情况,蒋重跃教授介绍了历史学院中西文明比较研究中心的工作情况。与会专家都表达了进一步加强学术合作的良好意愿。

  朱昌荣研究员对本次研讨会的务实高效给予了充分肯定。他指出:会议主题鲜明,研讨深入,会务组织得力,在打通学科壁垒、开展有组织科研方面带了好头,是一次成功实践。历史理论研究所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在主题研讨、学术讲座、联合课题申报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学术合作空间,希望通过扎实工作,开展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重大理论和现实课题的研究。

  历史理论研究所董欣洁研究员发言

  董欣洁研究员向所领导和与会专家表达了衷心感谢。在中外文明比较目前没有专业学会、缺少期刊平台的情况下,中外文明比较研究室积极克服困难,努力发挥科学研究、智库服务和人才培养三位一体功能。在今天的会议上,所领导给予的工作指导,让研究室同事们深受鼓舞。本次研讨会的跨单位、跨学科的直接对话,跨领域的坦诚交流,将为文明比较研究带来宝贵的助益。中外文明比较研究室将认真完成本所工作部署,积极吸收会议研讨成果,不断深化具体研究。

  第二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视角中的历史书写”研讨会圆满结束。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新浪微博

 Copyright © 2020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国家体育场北路1号院1号楼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 邮编:100101

 Copyright © 2020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国家体育场北路1号院1号楼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

邮编: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