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虚无主义解析与批判”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
作者:廖云鹏来源:本站时间:2023-12-25字号:【大】【中】【小】【打印】
12月21-22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主办,历史理论研究所中国通史研究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解析和批判”课题组承办的“历史虚无主义解析与批判”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本次会议是在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发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号召的背景下召开的,会议在宏观视角下,从历史、文化等多个维度就历史虚无主义相关问题开展研讨,激浊扬清,正本清源,坚定发出新时代中国史学的正声。来自中国、日本、印度尼西亚、尼日利亚、苏丹、阿根廷、英国、俄罗斯、美国、索马里等国家和地区的80余位学者、国际友人应邀与会,并提交论文。
会议现场
12月21日上午,会议举行开幕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纪委书记、副所长曾军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杨艳秋研究员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夏春涛研究员分别致辞。

杨艳秋致辞
杨艳秋研究员首先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对与会学者的到来表示诚挚欢迎,她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发出最清晰、最响亮的时代强音: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科学的重要指示为根本遵循,办好历史理论研究所,建设新时代历史理论研究的主阵地;要深入开展相关史实辨析、理论阐述工作,坚决批判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铸牢马克思主义的坚强阵地,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根本指引,发出学术正声,引领历史理论研究的正确方向,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历史与理论支撑。
夏春涛研究员在致辞中表示,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呈现网络化、软性化、碎片化的趋势,历史虚无主义观点借助网络手段无孔不入,网络成为历史虚无主义泛滥的主要平台和我们应对历史虚无主义的主战场。进入新时代以来,我们应对历史虚无主义成效显著、大局稳定,但还要继续做好五方面工作:一是提升“技术治网”的能力和水平;二是加强互联网从业人员的历史知识水平;三是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研究成果要寻求学术性、思想性与可读性统一;四是审核关口前移,打好主动仗;五是严格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知问题和学术观点问题。

夏春涛致辞
本次会议共设置两场主旨发言、四个分论坛会场。第一场主旨发言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副所长左玉河研究员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原所长于沛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原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张顺洪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罗文东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龚云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原副所长武力研究员,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罗平汉教授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吴英研究员分别作主旨发言。
第二场主旨发言由张顺洪研究员主持,罗文东研究员,日本岩波书店前总编辑、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马场公彦,南昌师范学院校长、江西师范大学中国社会转型研究省级协同创新中心首席专家张艳国教授,中央民族大学钟焓教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阳和平副教授分别作主旨发言。
四个分论坛会场分别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由来、本质及新趋势新样态”“历史不容歪曲——中国近代史领域历史虚无主义辨析”“历史不容歪曲——党史国史领域历史虚无主义辨析”“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主题,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北京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与科研机构的几十位专家学者围绕分论坛主题充分阐述观点,展开学术讨论。评议人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和前沿学术观点进行点评,并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建议。

分论坛一会场

分论坛二会场

分论坛三会场

分论坛四会场
12月22日上午,会议举行闭幕式,由张顺洪研究员主持。各分论坛代表介绍了本分论坛会场的讨论情况,一致表示会场讨论气氛热烈,参会学者对历史虚无主义进行了深入辨析,提出了创新性见解。

左玉河总结发言
左玉河研究员在总结发言中表示,本次会议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会议规模空前,论文内容丰富,质量较高;二是报告精彩纷呈,讨论热烈,经常研讨会上意犹未尽,会后继续讨论。他指出,历史理论研究所出身不凡,是在习总书记2019年1月2日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发来贺信后,应时代之运而生的,自建所之初,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便是历史理论研究所高度重视的研究课题。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我们不能冷眼旁观,更不能逆流而动,而应责无旁贷,勇担时代使命、历史使命,坚定地卫正斥邪,清晰、坚定、响亮地发出新时代中国史学的正声,决不能让黄钟毁弃,瓦釜雷鸣。我们将与全国史学工作者携手共进,将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历史支持。

合影留念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