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历史理论研究所举办第23期青年史学理论工作坊

作者:黄畅来源:本站时间:2023-12-01字号:【大】【中】【小】【打印】

 
  学习现场
  11月23日上午,历史理论研究所青年工作小组在中国历史研究院行成楼415会议室举办青年史学理论工作坊第23期“历史学基本理论问题再认识”。本期工作坊围绕何兆武先生《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近现代西方史学著作选》展开研读与讨论,由历史理论研究所外国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室主任吴英研究员导读,青年工作小组冯立博士主持,历史理论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等30余位青年参加。
  吴英研究员作导读
  吴英研究员认为,何兆武先生的最大贡献是将西方历史哲学从思辨的历史哲学到分析/批判的历史哲学的转向引介到国内,推动了国内历史哲学研究的转向,促动了有关历史认识论问题的研讨,使确立了史家主体意识成为流行的概念。何先生的另一个标志性成果是对历史学学科性质做出界定。何先生指出,历史认识本身包含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历史学I)是对史实认定,第二个层次(历史学II)是对史实的理解或诠释。何先生认为,历史学既是科学(历史I),又是艺术(历史II);历史学最重要的是艺术部分(历史II),因此历史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
  吴英研究员围绕历史学是不是科学、何谓历史客观性、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的关系、亨普尔与波普尔的历史理论四个方面介绍了他对相关问题的认识与理解。他指出,历史学是不是科学,关键在于能不能找到规律。对于历史研究是否具有客观性有两种标准:认识是否和客观历史是否相符;认识主体能否做到客观公正。他认为,第二种标准更切合客观性标准的真义,因为任何学科的学者都是带着自己的主体意识进行研究,这也是不同时代、不同地方、甚至不同的个人都有不同认识的原因。他指出,目前史学界较为忽视的一个问题是有关历史认识检验问题的研究。史实认识、尤其是理论认识都是可以检验的,后者可以通过历史和现实的实践予以检验。
  吴英研究员认为,“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的概念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学者的发明,“历史理论”是对历史发展过程性质和特点的思考,对应于历史哲学中的本体论;“史学理论”是对历史认识的性质和特点的思考,对应于历史哲学中的认识论。至于“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的关系问题,庞卓恒先生认为历史理论(本体论)是基础,决定了认识主体如何认识历史(认识论)、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研究室张连勇博士指出,《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近现代西方史学著作选》一书探讨了什么是历史、怎样成为真正的历史学家、在什么样的语境或境界下书写历史三个重要问题。他认为,何兆武先生在吸收西方史学理论与历史理论重要观点的基础上,探讨如何实现科学的历史解释或叙述,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真实的发展;历史要回归生活,历史学家需要重建历史的理性。
  历史思潮研究室陈甜博士认为,该书摘编了近现代西方史学家史学著作的部分内容,论及到了历史理论和史学理论,名家众多,观点深刻,闪耀着近现代史学家关于历史科学制度、文明艺术等多方面的思考智慧,理论丰富深邃。她结合书中的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与吉本《总览西罗马帝国的衰亡》两篇文章探讨罗马帝国衰亡问题。她认为,如何根据史料形成依附历史的构图,孟德斯鸠与吉本所处不同时代背景,个人履历不同,思考问题方法不同,得出来的认识也不一样,这就印证了何兆武先生《对历史学若干反思》一文中的认识,即人们对历史的认识是在永远前进的,它不会停留在某一个点,而且这种认识受三方面制约:首先是新史料的发现;其次是以往的历史对后来以至于今天的作用和影响不断变化;最后是受历史学家本人的思想制约。由此,罗马帝国衰亡的历史研究,呈现出的是一个复杂的、多中心、多层次的格局。这种格局产生的原因就是因为罗马帝国衰亡可以说是中西古今史学界一直非常关注的重点问题,但是因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不同。
  历史思潮研究室谭星博士围绕该书的内容及安排谈了自己的心得体会,就近年来国内史学理论研究和西方史学理论研究陷入“沉闷”的状态与吴英研究员展开了讨论。她认为,目前国内的研究可能走向认识论的道路上,而当下的历史理论研究意义何在?吴英研究员认为,历史理论研究是一种理论框架,历史理论研究若能提供框架,便能引导史学研究;同时,理论是可以比较的,研究视角有高下之分。
  《史学理论研究》编辑部崔瑾博士围绕沃尔什《历史学可能是客观的吗?》一文交流了自己的读书体会。在学术史中回顾围绕历史客观性的讨论,沃尔什是分析的历史哲学的创始人之一。关于历史学是否是客观的,学界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历史绝对客观存在,代表人物如兰克;另一种是否认历史客观性、强调史学家主观意识的存在。而沃尔什则另辟蹊径,认为历史学家追求一种客观和中立,但实际上影响主观判断的因素不可能被消除,他提出了“配景理论”,对历史的客观性加以了一个限定,即历史的客观性并不是针对我们阅读历史的旁观者,而是对于持有基本同样观点的人才具有客观性。任何一个历史时期及社会,人类对于自我意识的认识就是历史认识。
  中国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室赵鉴鸿博士对吴英研究员的导读与文章做了细致梳理和鞭辟入里总结,就何兆武先生书中所提到的历史学客观性和中国史学理论建设交流了读书体会。他认为,历史认识论在中国史学家形成的研究热潮也推动了中国历史认识论的研究。结合瞿林东先生的《谈谈中国古代史学中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一文,他认为,当今中国史学要有更大的发展、更大的进步,不论在历史理论方面还是在史学理论方面,都有必要分别作更加深入的研究。
  外国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室阿慧博士认为,何兆武先生的这本著作多为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的“认识”。她就该书的内容安排和特征谈了交流体会。她认为,理论是足够清晰明确的,但专业研究越深入,便越感受到理论匮乏的困境,但又怀有对理论的恐惧,但实际上这是一种缺乏现实关怀想法,也使得历史研究无法成为马克思所谓“真正的科学”的关键所在。学界前辈已经在历史理论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当下青年学者应当用于突破,不断反思。
  国家治理史研究室宋儒博士结合个人学习与研究的体会,认为当下存在理论匮乏,需要处理好微观实证和宏大叙事之间的关系,但也要警惕宏大叙事乃至解构宏大叙事,要明确宏大叙事的意义。他以孔德的文章为例,说明实证研究方法的区别,不是简单堆砌细节知识,而是实现对总体的认识。他认为,布罗代尔的“长时段”理论也说明,解构的历史和事件的历史并不是对立的,要在“螺丝壳里做道场”,从现象描绘走向因果规律探寻,更要有“追求实证精神”,真正的实证研究与宏大叙事不是对立的,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的。
  最后,与会青年学者与导读人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新浪微博

 Copyright © 2020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国家体育场北路1号院1号楼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 邮编:100101

 Copyright © 2020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国家体育场北路1号院1号楼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

邮编: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