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海外中国学研究”系列读书会第4期成功举办

作者:张德明来源:本站时间:2023-11-08字号:【大】【中】【小】【打印】

  11月2日下午,由历史理论研究所海外中国学研究室举办的“海外中国学研究”系列读书会第4期在线上成功举行。本次读书会围绕柯丽莎(Elisabeth Köll)的《铁路与中国转型》(江苏人民出版社,2022年)一书展开,来自历史理论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等高校、科研院所的20多名师生参加。

  本次读书会由海外中国学研究室副主任张德明主持,纽约大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冯淼进行导读。冯淼对本书作者情况、核心观点、问题意识及资料利用等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她首先介绍了本书作者柯丽莎的教育和研究背景,其现为美国圣母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从事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史和经济制度的研究。她指出,本书英文版2019年由美国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为西方学界关于中国铁路变迁史的最新研究成果,国内引进翻译本书十分及时。她认为,本书视铁路基础建设为一种经济机构(economic institution),考察近代中国铁路建设发展以及转型的历史,通过这一历史呈现了近代中国区域性自主权与中央集权共同发展的趋势。该书内容共分四部分八章,她还对竞争性利益与铁路建设、市场与社会空间中的铁路、国家的制造与破坏、走上社会主义的轨道等四部分论述的有关中国铁路的重要问题进行了精彩的阐释。
  导读结束后,线上师生分别畅谈了对本书的读后感。高瞻认为,在史料的组织方面,本书较好地运用了多种史料,其中,旅行指南、电影史料的运用让人印象深刻;在选题方面,铁路与现代中国的社会和经济转型这一主题极有研究价值,不过,作者并未将这一主题讨论穷尽,该主题仍有很大的发掘价值。此外,他结合本书讨论了历史研究的现实关怀问题,认为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历史学者应该坚持长时段的观察,将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思考,柯丽莎在这方面作出了很好的表率。
  刘嘉认为,近代以来,新兴的铁路交通方式带给中国经济和社会领域许多深刻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高铁技术上的自主创新更是实现了知识转移的“逆袭”,成为中国交往的亮眼“名片”。中外学界都关注到铁路在国家转型和近代化进程的作用,并进行了一系列研究。本书从机构路径对晚清到现代中国铁路机构建设、运营、管理史进行梳理,并深入讨论了铁路机构给近代中国带来的社会和经济变革。本书的研究与中国学界铁路史研究形成有益互补,也给推动新时期“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工程的推进带来启发。
  马明瑾指出,本书不仅是研究中国铁路的历史,更是以铁路为研究视角探讨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即铁路是如何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转变以及在近代中国转型的过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伴随铁路而出现的时间观念与纪律意识,不仅推动了国民时间意识的进步,还将这种观念扩展到其他领域,在全社会树立了与近代民族国家相匹配的基本理念。此外,铁路打破了原有的性别分离与等级制度,引入了新的性别互动模式,推动了帝制时代的臣民向现代国家国民身份的转变,这些都是本书探讨的重要问题。
  张文翕结合本书探讨的内容,运用中国近代影像资料库中的影像资料对中国近代铁路运输乘客进行了介绍和史料阐释,说明了中国近代铁路乘客的身份复杂性和在战争年代多政权互动地块的价值复杂性。他认为,本书所展现出的中国近代铁路发展历程具有全景式观察的特点,对中国近代铁路实体及文化意涵上的下层群体有着较为深入的观察和理解。同时,也应注意到,铁路作为文明与现代性符号逐渐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体系中,也有深刻的历史原因。
  韩昇宏指出,该书对于中国铁路的变迁进行了细致的梳理,通过作者的研究,读者不难得出中铁路由“洋”到中、由乱到治、由散到整、由私到公、由少到多的发展特点。该书特别强调了铁路在中国的国家建设方面长久以来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认为铁路所带来的影响不仅局限于商业与经济也包含了工业、教育、科学发展、甚至于对国家机构和社会结构带来的影响。但是本书的研究中却没有谈及中国东北的铁路,忽视了中国东北铁路的独特性和其对中国国家转型的重要影响。尤其是并未探讨铁路对东北大量新兴城镇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其与“关内”铁路系统的关联性。
  黄畅指出,铁路自19世纪初诞生以来,200多年间铁路不仅改变了世界,也改变了人们的时空观念。它不仅作为一种交通工具,更是一种文化事物和一种社会空间,对特定社会的生活方式、时空观念具有一定影响力。因此,铁路作为研究主题和研究对象一直为学界所关注。作为现代性的一种象征,铁路自清末以来一直在中国国家统一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核心角色,本书延续了德国学术界对中国现代化和工业化的持续关注,从铁路“机构”(institution)这一概念出发,构建了一种关于中国铁路史的综合性叙事,有较强的创新价值与问题意识。
  杨新新认为,本书在系统收集中外档案、报刊、图像资料的基础上,以铁路机构的组织运作为切入视角,运用历史学、经济学、地理学、人类学、社会学等跨学科研究方法,考察了晚清民国以来中国政治社会转型、经济结构调整、文化观念变迁、区域认同建构等与铁路建设之间的关系。本书跨越既有研究“就铁路言铁路史”等传统经济史、技术史研究的做法,不但有助于进一步丰富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内容和议题,增进各方对中国式现代化内涵的理解,同样对新时代中国企业更好“走出去”参与投资海外高铁等基础设施建设也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庄新指出,本书将中国铁路作为一种“商业机构与行政管理单元”来进行讨论,从知识迁移、教育管理、习俗变迁、经济发展、文化变革、中外关系等角度探讨铁路之发展对于晚清民国至20世纪中国的复杂意义,也反映出历史中国提升“治理程度”探索路径。这一研究范式有助于我们理解“institution”一词的丰厚内涵。作者在书中提及的铁路图像史料线索,则勾连出新的“以图证史”的可能图景,丰富了中国铁路史的历史叙事。
  最后,冯淼根据师生发言中讨论热烈的问题,诸如长时段理论、铁路史资料的利用、东北铁路研究、时间与空间关系、物质文化史研究等进行了集中回应,本次读书会圆满结束。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新浪微博

 Copyright © 2020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国家体育场北路1号院1号楼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 邮编:100101

 Copyright © 2020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国家体育场北路1号院1号楼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

邮编: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