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新时代史学理论论坛在长春召开
作者:来源:本站时间:2023-09-05字号:【大】【中】【小】【打印】
8月30—31日,由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共吉林省委宣传部共同主办,中国历史研究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共同承办的第三届新时代史学理论论坛在吉林长春召开。论坛主题是唯物史观视域下的中国历史理论构建,旨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推进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来自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辽宁社会科学院、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广西社会科学院等机构,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大学、武汉大学和国防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等高校的7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围绕新时代史学理论建设、完善、发展相关问题开展研讨交流。
开幕式
开幕式由中国历史研究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杨艳秋研究员主持。
中共吉林省委宣传部张志伟副部长首先致辞,指出近年来吉林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研究的重要论述,组织实施吉林文脉传承工程,开展吉林历史文化专题研究,推进吉林古籍资料整理及档案修编,推出一大批有分量有影响的科研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历史学迎来了美好春天,希望大家能够抓住机遇,加强合作交流,开阔学术视野,提高理论水平,为推动社会进步和民族复兴贡献史学力量。
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李国强研究员发表视频致辞。他表示,史学理论承载着不容推卸的使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时代史学理论大有作为。本届论坛主题与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高度契合,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他着重指出,要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科学的重要论述为指南,用唯物史观指导新时代史学理论研究;要坚持为人民书写历史,走理论联系实际的创新之路;要关注重大理论问题,立足中国,放眼世界,打造历史研究的中国学派。他特别强调,在新时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伟大实践中,历史研究不能缺席,史学理论更不能缺席。加大史学理论研究力度,提升史学理论研究层次是当务之急。中国历史研究院将与全国史学工作者携手并进,砥砺前行,为促进新时代中国历史理论研究的繁荣发展而奋斗!
中国历史研究院陈秋霖副院长、中国历史研究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左玉河副所长先后主持主旨发言环节,有八位专家学者分别就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生成、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意义、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历史中国的天下与边疆观念、中国古代社会性质形态、近代中国历史演进的连续性与阶段性、中国学界关于世界历史的论述体系及东西方历史学思维差异等重要理论问题作了报告。
王震中作主旨发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部副主任、中国历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王震中研究员认为中华文明的统一性是由国家统一、民族认同和凝聚以及文化融为一体来体现的, 意味着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过程中“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具有一体两面的关系,而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也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原因直接关联,其最本质的特征是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
柴尚金作主旨发言
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柴尚金研究员表示,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着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内在价值,凸显人类文明形态新特质,体现了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多样性特征和一般规律,创新了全球现代化理论。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和文明成就深刻改写世界现代化历史,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指明了人类文明未来发展方向,具有解决人类共同问题、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伟大意义。
左玉河作主旨发言
左玉河研究员指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完成近代以来未竟的中华文明现代转型任务和复兴使命的必然。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必须秉持开放包容,在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中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守正创新,正确处理守正与创新的关系,赓续中华文明的历史文脉;必须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按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创造一种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李大龙作主旨发言
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边疆研究所李大龙编审认为,以往关于“历史上的中国”的讨论,陷入了“以谁代表中国”的误区,实际上“天下”才是指称王朝疆域的概念。从整体性视角出发,“中国”和“边疆”共同构成了“天下”。“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应该从传统王朝国家向主权国家转变的视角来定位,即以康熙二十八年(1689)《尼布楚条约》的签订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之前清朝的疆域为其范围。
马卫东作主旨发言
吉林大学文学院副院长马卫东教授认为西周通过以分封制为核心的一系列制度建设,初步确立了封建一统的国家政体,又通过强化天命、天下、王道、王朝、中国、华夷等观念,初步孕育了大一统意识形态雏形,为秦汉王朝建立郡县大一统奠定了历史基础。西周开创了中国大一统历史的先河,深刻塑造了后来中国以大一统为导向的政治模式与文化传统。
韩东育作主旨发言
东北师范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院长、历史文化学院韩东育教授提出,抗争精神、人民史观及民族性格是人民英雄纪念碑内在价值的突出表现,值得深入发掘。同时,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文也最好地展示了近代以来历史所被赋予的规定性和连续性。
汪朝光作主旨发言
中国历史研究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汪朝光研究员表示,世界史研究应从通史研究与专题研究的关系、世界历史发展的主线与支流、世界历史研究的原创论题与阐释论题、跨学科研究与科技运用的重要性、以史为鉴与人文关怀、世界史与中国史的关系及其融合发展、中国世界史研究的主体性及其世界观照等七个方面,继续拓展深化。
赵轶峰作主旨发言
东北师范大学亚洲文明研究院赵轶峰教授指出,科林伍德与刘家和就阐明历史学在人类知识中具有不可替代地位而言论旨相关且相通,这一命题把史学理论同文明史结合起来,扩展了比较文明研究的视阈,可以形成解读史学理论动向的新认知。
本届论坛分设新时代的中国史学、中外重要历史理论问题、“四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中外史学史研究四组分论坛。其中,关于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基本概念、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进程、中华文明的历史底蕴与现代价值、中国历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形成、世界变迁格局中的中国主体性构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时代意义、国家治理理论的建立演进、新时代历史学传统与新兴学科的创新发展、西方历史理论对中国学术话语的影响、中国共产党及新中国的奋斗经验和历史成就、马克思主义重要史学家的学术思想、历史虚无主义解析批判等议题备受与会学者关注。
杨艳秋作学术总结
闭幕式由吉林省社会科学院郭连强副院长主持。中共吉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刘立新致闭幕辞。杨艳秋研究员作学术总结,指出本届论坛取得的收获:一是聚焦于新时代历史学学术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的理解;二是以深刻理解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为方向,加强了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阐释;三是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丰富和发展了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四史”研究理论。她强调广大史学工作者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把始终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摆在最为突出的位置,把关注和回应现实问题摆在更加优先的位置,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摆在更为显著的位置,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以中国实际为研究起点,阐释中国道路,构建中国理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