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艳秋:从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
作者:杨艳秋来源:《人民日报》2023年7月18日第09版时间:2023-07-21字号:【大】【中】【小】【打印】
作为古代中国的延续和发展的现代中国,正在为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未来中国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的重要论述,更加全面系统地研究中国历史和中华文明,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更好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从而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既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也不是在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我们说历史就是过去,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将来的历史。历史犹如长河,这条长河奔涌向前,其过去、现在和未来不可分割。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由于这个缘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变了的环境下继续从事所继承的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完全改变了的活动来变更旧的环境。”这就说明,每一代人的生活,都建立在前一代留下的历史遗产之上;我们今天的一切生活现状,如风俗习惯、社会潮流、学术思想等,无一不是由过去的历史累积或演变而来的。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华文明是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各民族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共同创造的美好家园、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铸就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几千年的沧桑岁月,把我国56个民族、14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虽历经磨难,但向往统一、反对分裂、天下一家、同源共祖的历史认同观念贯穿中华民族发展历史进程,推动中华民族一次次战胜灾难、一次次渡过难关,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华文明得以一脉相承、连续不断。
从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来认识中国,更能深刻感悟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更能找到中华民族何以能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答案所在。也正是因为这个突出的连续性,让我们这个古老又伟大的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让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必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不是别的什么主义。现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我们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在对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的深厚底蕴,赋予了中华民族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基因,筑牢了中国道路的根基,决定了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在中华大地上探寻适合自己的道路和办法。
历史从昨天走到今天再走向明天,人类的前进总是承继着前人。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中华文明再次来到新的发展关口。新征程上,我们继续走好自己的路,就要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就要深刻认识到我们正在建设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然延续着这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我们要立足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认清当代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明确我们所推进和拓展的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赓续古老文明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而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而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增强历史自觉、掌握历史主动、坚定历史自信,在乱云飞渡中把牢正确方向,在风险挑战面前砥砺胆识,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中创造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伟业。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