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海外中国学研究”系列读书会第2期成功举行

作者:张德明来源:本站时间:2022-12-19字号:【大】【中】【小】【打印】

  12月16日晚,由海外中国学研究室举办的“海外中国学研究”系列读书会第2期在线上成功举行,来自历史理论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山东大学等单位的30多名师生参加。

  本次读书会由张德明主持,围绕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柯文教授的新著《走过两遍的路:我研究中国历史的旅程》展开,邀请了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崔华杰老师进行导读。崔老师结合自己与柯文教授交往的经历,对该书的写作缘起及主要内容进行了简要介绍,认为该书作为一本美国历史学家所写的个人回忆录,也展示了一位研究中国学的历史学家的成长经验,引起了很多国内历史学者的关注与共鸣。他还对该书中提到的柯文教授在不同时期所写的《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历史的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等6部著作内容进行了概括,并对这些著作体现出的美国中国学研究的转向进行了解读,最后总结了该书中所体现的3点特征,即:知识的联系性、理论的演进性及研究的现实性。
 崔华杰老师作导读
   随后与会师生畅谈了对本书的读后感。黄畅认为,该书反映了柯文教授对中国历史问题的思考的演变过程,需要将其置于美国中国学发展背景之下进行思考,并重视美国中国学研究中历史真相探索和现实关怀的结合。柯文教授对被重构的过去有了新的理解,说明历史学家也可以参与进“故事”的讲述之中,而且“故事”是历史学家在重建过去时必须处理的重要历史要素之一。译者与著者、中国学者与西方汉学家的良性互动,有效地推动了美国对中国的认识与理解。
  庄新在发言中提出,柯文教授在该书中将自身生活、中国学作品作为“故事”/“案例”,在重述、建构中进行“自我反思”的思路值得肯定;同时需要重视其生活经历与学术生涯的密切关系,其家庭环境直接影响了他的写作;对于他总结“中国中心观”的四个特征需要进一步结合中国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探讨。
  高瞻提出,该书体现了柯文教授对移情方法、心态史方法的运用,在其不同时期的著作中都有体现,是观察他的史学方法发展的重要线索。我们要学习移情的方法,也要谨慎思考移情对象的定位。柯文教授在书中认为汉族之外少数民族的历史是一个不适用中国中心观的领域,这或许难以获得众多中国学者的认同,将中国少数民族的定位拔高到了超脱出中国的程度是错误的。
  闫艳认为,该书是一部将个人学术经历的分享与推进学术研究的发展相融合的学术性专著。这种学术性,是通过作者以历史亲历者的身份讲述学术职业生涯,以执笔者的身份用文本叙事的方式记载学术经历、学术思想的成长与转变,以研究者的身份客观研究“自己”等三重身份来具体体现的。所以,在书中作者无任何避讳地将自己撰写出版专著的经历、超越前辈学人的学术思考等细节展现给读者。
  张文翕提到,柯文教授有着二战后活跃的美国历史学家的一些共有属性,要把作者抽象的学术思想和具象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看。在本书中,柯文教授提供了很多学界之前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史料,基于本书对柯文教授的口述史实践或可进一步展开,以便学界和公众更好地认知这位卓越的海外中国学学者。
  韩昇宏谈及了该书中提出的“局内人”与“局外人”研究视角,认为作为“局内人”的中国学者很难抛开中国人的感情去思考问题,但应该将“局外人”的视角在历史研究过程中纳入思考与重视的范围。我们应该思考如何以“局内人”的身份更好的讲述属于中国人的历史,如何将我们的视野与国外学者的视野结合,更好的交流并完善。
  本次读书会以柯文教授的个人回忆录为中心,实际也是探讨美国中国学研究的范式与方法,对拓宽与会师生的历史研究视野,增强理论思维极具启发性。据悉,“海外中国学研究”系列读书会的第3期将在2023年春季继续举办。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新浪微博

 Copyright © 2020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国家体育场北路1号院1号楼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 邮编:100101

 Copyright © 2020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国家体育场北路1号院1号楼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

邮编: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