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玉河新著《中国近代思想通史》第八卷出版
作者:来源:本站时间:2022-08-03字号:【大】【中】【小】【打印】
中国近代思想通史(全八卷)
耿云志 主编
2022年07月出版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左玉河著《中国近代思想通史》第八卷
2022年07月出版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本书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耿云志先生主编的《中国近代思想通史》第八卷,全书近70万字,主要阐述1937年全面抗战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个阶段的中国思想。《中国近代思想通史》入选2022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与中国历史研究院重大学术项目研究成果。
内容提要
1937-1949年的中国思想界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在中日民族危机加深的情况下,中国应该如何取得民族独立、建立什么样的新中国。抗战、民主与建国,成为这个阶段中国各派政治势力关注的核心问题。由于这个阶段中华民族的民族危机与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加深,中国各政派不可避免地以解决中国政治问题、处理国际问题和探讨文化出路问题为运思的着力点,故这个阶段中国思想主要集中于政治思想、军事思想、外交思想、经济思想和文化思想等领域,并且以国共两党及中间政派的思想主张为主导。这个阶段大体分为全面抗战时期和战后国共内战时期。
1937-1945年为中华民族全面抗战时期。这个时期中国各派势力围绕着抗日、民主和建国问题展开讨论。
主要思想内容为:
第一,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主统一战线思想。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中共和国民党开始转变各自的方针政策,中国各派政治力量逐渐汇入抗日救国的时代大潮之中。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具有广泛的阶级性和复杂的民族性,国共两党各自拥有政权和军队,没有正式的共同纲领和固定的组织形式,这便决定了抗日统一战线内部充满着矛盾和不稳定因素。中共正确处理了包括国民党在内的其他阶级和政派的关系,主张在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前提下,承认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矛盾个体在处理自身内部事物时具有自主性和相对独立性,强调共产党在抗日统一战线中必须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制定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方针,形成了“又联合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策略思想。
第二,中共全面抗战思想。中国共产党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剧烈变化,提出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制定了一条全面抗战路线,形成了全面抗战、持久抗战和独立自主地开展游击战的抗日战略思想。毛泽东在《论持久战》和《论新阶段》两部著作中,对抗日持久战的基本问题做出了非常精辟和系统地阐述,将抗日游击战提高到了抗日战争的战略全局高度加以阐述。动员和武装民众是全面抗战思想的核心。只有动员中国广大民众参加抗战,才能实现真正的全民族抗战。因此,中共从全面抗战思想出发,形成了一整套动员民众、组织民众与武装民众的思想。
第三,中共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以解决中国现实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这套新理论,揭示了在中国这种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基本规律,规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任务,正面回答了国内外、党内外在中国革命的性质、前途、道路等问题上种种责难与困惑,明确提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即在政治上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反动统治,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其国体是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其政体是民主集中制。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毛泽东阐述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集中概括了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中国民主革命基本政治主张,形成了以成立民主联合政府为核心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方案。
第四,国民党的抗战建国思想。卢沟桥事变后,国民党为了维护自己的政治统治并捍卫中华民族的生存权利,顺应全国民众抗日救亡的强烈要求,最终改变对日“忍辱含垢”的妥协态度,走上以武力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自卫道路。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党开始调整战时政治理念和内外政策,有限度地开放政权,制定并颁布了《抗战建国纲领》,形成了系统的抗战建国思想。在国民党的抗日救亡主张中,最重要的便是强调抗战与建国必须“同时并进”,宣称“我们举国奋斗的目的,在抗战胜利,建国成功。”强调“要在抗战中积极来建国”。抗战前期,抗战是重于建国的,强凋一切建国工作应寓于抗战之中;而后期则认为“抗战与建国”乃是同一件事,建国较抗战更为重要。国民党抗战建国思想的主旨,是通过“建国”而进行政治、经济、军事建设,增强抗战实力,但随着其对抗战与建国的侧重点的转移,国民党除了坚持抗战外,还极力维护其一党专政的统治局面,力图以三民主义意识消溶包括中共在内的其他抗日党派,借“建国”之名行“一党专政”“一个主义”“一个领袖”之实,势必在内政上导致抗日各党派的不满与愤慨,使其“建国”工作终未实现。
第五,国民党的持久消耗的军事战略思想。国民党根据中日敌对双方力量对比和战争形势的发展,逐渐意识到必须采取“持久消耗”的战略方针才能取得抗战胜利,并在抗战实践中逐步强化了这种共识。所谓“持久消耗”,就是利用中国优势之人力与广大之国土,一面积极地消耗敌人,一面加紧培养国力,俟机展开战略攻势,争取抗战最后胜利。这种军事战略,被概括为以“空间换时间”、“积小胜为大胜”,是争取抗战取得最后胜利的重要保障。
第六,国民党对三民主义的重新阐释及民族主义思想的高扬。国民党确立三民主义暨总理遗教为抗战行动及建国之最高准绳,并对三民主义作了新阐释。国民党对民族主义的战时内涵,作了符合抗战需要的新阐释。它强调抗战之目的,在于求民族之生存独立:“必民族争回生存独立,然后民族所建立之国家始有自由平等之可望。”它强调中华民族的同一性,主张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它强调“民族至上、国家至上”原则,把“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八德作为统一国家的“救国的道德”。其民族主义思想的突出特点,是强调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道德并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它既有抵抗外侮、挽救民族危亡的积极一面,又有维护和巩固国民党自身统治的消极一面。总体上看,国民党的民族主义,是反抗性与建设性并重、抗战与建国并行、保守性与开放性并存。
第七,国共两党对三民主义问题的争论。蒋介石对三民主义及其实行程序作了系统阐释,叶青等人对三民主义内涵作了官方解释,割裂、曲解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中共继承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并对其作了新阐释。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不仅比较了三民主义和共产主义之异同,而且说明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的根本差异。王稼祥、张闻天、艾思奇、吴黎平、陈伯达等发表了许多讨论三民主义的文章,对国民党的三民主义理论进行严厉批评,国共双方围绕着三民主义内涵、实质、新旧差异、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异同、民族主义与民权主义及民生主义关系等进行了激烈争论。这场争论,到1943年发展为围绕蒋介石的《中国之命运》问题的思想论战。国民党提出建立三民主义共和国方案,蒋介石具体提出了五大建设理论:心理建设、伦理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经济建设,中共则明确提出了建立民主联合政府和创建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方案。
第八,中间党派的民主宪政思想。抗战初期,各中间党派拥护国民党抗日,提出了动员全民族参加抗战、坚持持久抗战、开放党禁及民主建国等思想主张。面对国民党坚持借抗战之机强化独裁集权、坚持一党专制的现实,中间党派发出了结束训政、实行宪政的呼声,形成了以政治民主化推动抗战的政治思想,先后两次发起了民主宪政运动,形成了丰富的民主宪政思想。正是在两次民主宪政运动中,中间政派对战后中国政治走向作了精心设计。以民盟为代表的各中间党派,围绕着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如何保障个人的自由权利、怎样制定宪法、政府应有的职责和权限以及如何实行政党政治等重大问题,在民主建国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思想主张。
第九,战时文化民族主义思潮与新儒家的发展。伴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展开,中国民众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情绪激昂,民族精神得到振兴,文化民族主义勃然兴起。战国策派提出了文化形态史观,钱穆提出了民族主义史观,文艺界围绕文艺大众化和民族形式问题展开讨论,学术界围绕以农立国与以工立国进行深入探究。五四时期备受抨击的中国传统儒学逐渐适应新的时代需求,在新阐释中实现创造性转化。贺麟以新黑格尔主义哲学改造和发挥陆王心学,建立了“新心学”体系;冯友兰则运用西方新实在论的逻辑方法,继承并发挥了程朱理学,创建了“新理学”体系,儒家思想在战时民族主义高扬的时局中得到“新开展”,战时中国学术文化(哲学、政治学、历史学及其他社会科学)在战火激荡中获得新发展。
1945年抗战胜利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段时期,中国各派势力围绕着中国命运问题展开了政治斗争和思想角逐,最后以国共内战的方式决定中国之命运,中共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建立了新民主主义共和国。
主要思想内容为:
第一,国民党独裁思想的强化与破产。抗战胜利前夕中共召开的七大和国民党召开的六大,立即成为全国人民关注的焦点。这两个大会,确定了国共两党战后的基本方针政策。共产党和国民党为战后的中国,指明了两条根本不同的道路。国民党顽固坚持一党专制,不愿开放政权,企图仍然走独裁内战的老路;中共则提出了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提出将中国建设成一个独立民主富强的新中国。战后的中国面临着两个前途的抉择:是让中国人民走上独立富强民主的新中国,还是让中国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老路?决定中国政局的重要方面是中国国民党,实行专制统治、扩大官僚资本是它一贯的方针。在战后时代潮流推动下,尽管国民党不得不打出和平建国、实行民主政治的旗号,但根本不容许改变其一党独裁的国家实质,反而玩弄宪政把戏,通过召开制宪国大来强化专制统治和特务政治,在“反共戡乱”名义下顽固坚持个人独裁和一党专制,维护官僚资本的根本利益的,最后遭到中国人民的唾弃。
第二,民盟为代表的民主党派的民主建国思想。将中国建成一个民主国家,是民盟为代表的民主党派基本的政治主张。民盟临时全国大会《政治报告》明确提出了把中国造成“一个十足道地的民主国家”的总目标,并系统阐述了“把中国造成一个十足道地的民主国家”思想。民盟主张中国所建立的民主制度,不是全盘抄袭英美或苏联式的民主,而是要借鉴英美苏的经验而创造的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型的民主制度。这套制度设计,在战后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五大决议中得到集中体现。政协会议通过的五项协议,从根本上否定了国民党的“训政”法统,否定了国民党的内战政策和专制独裁的政治制度,确认了有利于人民民主的和平建国基本方针。政协五项决议案既是对国民党一党专政的否定,又与中共的新民主主义宪政思想有一定距离,几乎是民盟政治纲领的翻版。《宪法草案案》规定立法院为相当于议会的最高国家立法机关,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行政院为最高行政机关,并对立法院负责;立法院对行政院全体不信任时,行政院或辞职或提请总统解散立法院。关于地方制度,“确定省为地方自治之最高单位”,“省与中央权限之划分依照均权主义规定”,“省长民选”,“省得制定省宪”。这实际上是要在中国实行西方近代的议会制和内阁制,与民盟关于“建立十足道地的民主国家”的主张基本一致。故政协会议五大协议的通过,表明民盟的政治设想为国共双方所部分接受,是其为实现民主共和国而奋斗中所取得的一次巨大成功。
第三,中间路线的形成与争论。政协会议是一次采取合法形式的政治斗争,在当时特殊的环境和条件下,国民党和共产党都作出了较大让步。政协决议基本上反映了以民盟为代表的所谓中间派的政治要求。但国民党并未遵守政协决议,从而导致政协决议如同一纸空文。寄希望于民主化的中间党派及其代表人物张东荪、施复亮等人,猛烈抨击国民党一党专政,揭露其实行假民主真独裁的实质,提出要彻底改变国民党独霸地位和法西斯性质,提出应该建立各党派参加的联合政府、实行阶级合作、铲除官僚资本、保护民族工商业等主张。“中间路线”的基本主张,是“调和国共,兼亲苏美”。其实质是要说明,中国既不能走欧美资本主义的道路,又不能走社会主义的道路,只能走中间的、和平的、改良道路。它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建立一种“中间性的政制”,调和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两大社会制度。二是调和国共,建立联合政府,改变两党性质,使中国走上民主之路。三是在国际上调和苏联与美国关系,以谋世界的安定与中国的和平。国民党的分化打击、共产党的严厉批评、第三种势力的软弱无力、美国“自毁其调人资格”,都决定了“中间路线”破产之命运。
第四,中共政治思想的调整及建国路线的确定。抗战胜利后,出现了一次通过和平方式步入现代政治轨道的机会。中共团结各民主党派召开政协会议,通过了关于政府组织问题、和平建国问题、关于宪法和国民大会问题等五项决议,确立了国会制、内阁制和省自治的政治制度,中共一度乐观地判断中国“即走上了和平民主建设的新阶段”,并真诚地要实施政协通过的五大决议。但坚持独裁内战的国民党反动派很快推翻了政协决议,中共中央被迫改变了关于和平民主建设新阶段已经到来的乐观估计,逐步把主要注意力放在准备对付全面内战方面。在与国民党进行军事较量的同时,中共积极探索建立新民主主义共和国问题,不仅提出了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的新民主主义三大经济纲领,而且深化了新民主主义经济成分的认识,开始研究和草拟新型宪法。1948年纪念五一节口号发布后,中共逐步形成了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建国思路。毛泽东发表的《论人民民主专政》,根据中国革命的经验和情况,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国家学说,奠定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基础和政策基础,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作了理论上准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规定:“中国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他爱国民主分子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政权”。“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这就用国家根本大法的方式,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是新中国的根本国家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正式完成了新中国的建构使命,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最后胜利,中国历史进入了崭新的历史时期。
目录
第一章 抗日统一战线思想的形成及发展
一 从“反蒋抗日”转向“逼蒋抗日”
二 从“逼蒋抗日”转向“联蒋抗日”
三 国民党政策调整及其和平统一思想
四 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
五 以斗争求团结的基本原则
六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策略思想
第二章 国民党的抗战建国思想
一 战时政治理念的调整
二 对三民主义的新阐释
三 国民党的抗战建国纲领
四 持久消耗的战略思想
五 战时外交方针及国际政略
六 “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思想
第三章 中共全面抗战思想
一 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二 抗日持久战思想
三 独立自主的游击战思想
四 动员与武装民众思想
五 政治理念转变中的理论调整
第四章 中间党派的民主宪政思想
一 中间党派的拥蒋抗日主张
二 动员民众抗日的思想
三 实施宪政的政治诉求
四 第一次宪政运动中的民主构想
五 第二次宪政运动中的民主宪政思想
六 中国式民主的理论探索
第五章 国民党独裁思想的演变
一 限共与防共政策
二 一党专政的政治理念
三 “一个主义”的理论误区
四 服从领袖的个人独裁理论
五 唯生论与力行哲学
六 《中国之命运》及其思想论争
七 三民主义建国方案
第六章 中共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
一 三民主义问题的争论
二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三 新民主主义的宪政思想
四 对发展资本主义的新认识
五 民主联合政府的建国思想
第七章 学术中国化与文化形态史观
一 从新启蒙到中国化的转变
二 “学术中国化”问题的讨论
三 哲学中国化与“民族形式”讨论
四 “中华民族是一个”问题讨论
五 历史研究中的爱国主义情怀
六 战时历史教育的民族化趋向
七 战国策派的文化形态史观
第八章 文化民族主义与儒家思想的新开展
一 文化民族主义的高涨
二 现代新儒家的兴起
三 儒家思想的新开展
四 中西文化问题的讨论
五 儒家忠孝观念的现代解读
第九章 战后民主党派的政治思想
一 “十足道地的民主国家”思想
二 政协决议及其思想实质
三 中间路线的政治主张
四 中国出路与自由主义的讨论
第十章 战后国民党宪政理念及独裁思想
一 以和谈方式解决中共问题的政治方略
二 以宪政之名行独裁之实的政治理念
三 以国家资本之名行官僚资本之实的经济政策
第十一章 中共政治思想的调整及建国路线的确定
一 和平民主新阶段的方略
二 平分土地思想及对农业社会主义的批判
三 工作重心转移及主要矛盾转化的思想
四 新民主主义经济成分的构想
五 新民主主义建国路线的确立
主要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