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历史理论研究所举办第二届全球文明史研讨会“唯物史观与文明研究”

作者:来源:所微信公众号时间:2021-11-16字号:【大】【中】【小】【打印】

  2021年11月13日,第二届全球文明史研讨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召开,本届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中外文明比较研究室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史学理论研究中心主办,会议主题是唯物史观与文明研究。会议采取线上视频会议为主、线下会场辅助的方式。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世界历史研究所、中国边疆研究所、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等多家科研院校的专家学者,《中国社会科学报》《人民政协报》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媒体同仁,关注本届会议主题的多位学界同仁和在校学生,共同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由历史理论研究所中外文明比较研究室主任董欣洁研究员主持。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党委书记杨艳秋研究员在致辞中,代表历史理论研究所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同时诚挚地欢迎与会的各位专家学者。她指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成立将近三年,一直秉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办所理念,致力于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本所九个研究室的学科设置体现了打通古今中外、注重大历史长时段研究的特色。中外文明比较研究室致力于从全球史视角考察中华文明史,以评估中华文明在世界史上的独特地位和影响为重要使命之一。成立于2005年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史学理论研究中心,始终坚守促进我国史学理论学科建设、繁荣发展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初心使命。本次会议的主题“唯物史观与文明研究”,富有深刻的理论意义,也是近年的热点话题。唯物史观通过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对社会形态更替演进规律的深刻阐释,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历史发展实践中找到了人类发展进步的方向。对文明演进道路的审视,离不开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离不开对社会形态更替演进的深入思考;深入理解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更离不开对人类历史的深入理解,正是唯物史观将人类对历史的理解带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相信此次研讨会将取得丰硕的成果,对未来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发挥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史学理论研究中心主任吴英研究员在致辞中回顾了史学理论研究中心的建立与发展历程,感谢院内外专家的积极支持与学术贡献。他指出,史学理论研究中心的成立与史学理论的发展历程紧密相关,如何通过学术研究活动推动中国史学理论研究走向普及,这是厚重的学术责任。如何通过具体的史学理论研究与教学活动,实现中国史学理论的兴盛,这是学界未来要努力的方向。

  在主题报告环节,共有12位专家学者发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于沛研究员的报告题为《历史大变局中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他指出,人类文明在21世纪已站到一个新的十字路口,各种不确定性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而中国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回答了“世界向何处去”这一时代之问,为弘扬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中华民族的杰出贡献。中国是历史悠久的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中华文明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文化积淀与巨大能量。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文明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人类文明新形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产物,是对资本主义文明的超越,也是社会主义文明形态的转型和升华,代表人类文明的前进方向。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朱孝远教授以《谈文明史研究的中国视野》为题,强调文明史的编纂要有中国视野、中国特色。中国视野是用中国人的眼光看世界,中国特色则是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法,运用中国史学的编撰传统与方法,研究阐释世界各国的文明史。他通过分析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兴起、从现代化角度研究宗教改革以及比较中国热爱和平的思维方式与西方主张扩展的思维方式等方面内容,深入阐释了如何书写具有中国特色的全球文明史。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姜芃研究员的报告题为《印度佛教中的人文主义思想》。通过梳理佛教从原始佛教到部派佛教、大乘佛教的发展历程,她指出,无论是初期佛教力求从生老病死的痛苦轮回中获得解脱,使人生获得最大幸福;还是中观学派用“空”的概念辩证认识主客观世界的相互关系;再到瑜伽行派强调世间种种因缘中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都不同于人们通常认为的佛教遁世和虚无的印象,而是体现出佛教哲学中具有积极的、世俗的人文主义因素,这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蒋重跃教授的报告是《为什么要对天下观和城邦观作比较研究?》。他着重指出了比较研究天下观和城邦观的两个重大作用。一是有助于了解中西古代历史发展道路的特点及异同。希腊人致力保持城邦的独立性,而在中国建立政权的各族群普遍认同以天下为己任的天下观,这体现了城邦观和天下观对希腊罗马和中国各自政治发展道路的影响。二是有助于理解中西史学和史学理论的特点及异同。城邦观视城邦之间为横向并立关系,一个城邦灭掉另一个城邦只有政治意义,没有历史意义与史学史意义。中国天下观的核心思想是天命论,这是史学史与史学理论的划时代发现,在思想上开启了通史的传统。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王旭东研究员的报告是《信息史学视角:空间革命和全球史思考》。他指出历史学的研究对象是在多重空间中构建,探讨空间变化有助于深化历史认知。信息是人类文明的基础,是全球文明史的前提。他从人类世“信息革命”—历史信息模态演进、人类世“空间革命”—信息视界的全球域多重变革、倡议多重时空交汇的全球史研究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强调大数据作为一种认识论革命的史学价值。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董立河教授以《西方史学中的“普遍历史”观念与全球史书写——兼谈中国史学中的“通史”精神》为题,指出中外史学史上都有世界史的书写传统,彼此各有特色。无论是西方的普遍历史还是我国的通史,使其“普遍”或“通”的,主要不在于空间上的广远性或时间上的长久性,而在于精神上的统一性和深刻性。普遍精神或通史精神的灵魂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应该贯穿到当今全球史的书写之中。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吴英研究员的报告题为《马克思对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他指出,20世纪70年代以来文明史研究受西方学界影响较大,如何书写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本位的文明史可以从三个方面努力。其一,应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具体包括因果关系的追溯法、结构层次分析法、阶段划分法、注重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文明交往的作用;其二,注重将中国人的价值观、历史观渗透到文明史书写中,如合作共赢的和谐观念、民本思想等;其三,要坚决批判西方错误的文明观念。

  清华大学历史系倪玉平教授以《比较视域下的晚清财政演进之路》为题,分析了晚清财政的发展历程。他指出由于动荡的历史环境以及中西文化差异,导致清政府无法推行在西方发挥过重要作用的政府国内借债;同时在奏销等传统体制遭到破坏的情况下,清政府的财政指导思想也由“量入为出”转变为“量出为入”。在中西代际差异的竞争下,清政府的财政治理能力也存在着积极和值得肯定的方面。中西财政发展道路呈现出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复杂面相,不能简单化处理。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张旭鹏研究员的报告题为《文明的冲突还是文明内部的冲突?》。他首先辨析了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及相关讨论,指出“文明冲突论”至今还有很大影响力;尤其是当代欧美右翼势力、民粹主义都对文明冲突观念有所运用。他指出“文明冲突”背后的实质是政治利益、经济利益的冲突,而文明冲突往往只是表象和幌子。文明冲突在某种意义上是被构建起来的西方政治话语。经济政治利益分配的不平衡会导致文明内部产生冲突,这是需要引起关注的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侯毅研究员的报告题为《南海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他指出南海具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南海文物和历史遗迹的保护既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又对我国南海维权具有重要意义。南海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可考虑以研究项目为切入点,整合学术资源,加强理论研究,稳步推进南海历史遗迹和文物的保护、发掘工作,加强海洋文化的普及,服务建设海洋文化强国。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庄亚琼助理研究员的报告是《欧美<史记><汉书>史表研究——中西史学比较研究的一种探索》。她指出,19世纪末以来欧美汉学以译介研究、专题研究的形式讨论了《史记》《汉书》史表,一些欧美学者分析了《史记》《汉书》史表作为一种历史书写形式所独具的优势,体现出中西史学比较研究的不断深入。中西史表研究中的概念差异折射出中西史学体系的深层差异,提示我们注意其在不同学术语境下的具体运用,以便更好地开展中西史学交流互鉴。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张一博助理研究员的报告是《近代西方普遍史如何建构中国——一个思想史视角》。他认为,16世纪以后随着传教士进入中国,大量有关中国的作品在欧洲涌现,如何将中国历史整合进世界历史成为当时学者们所关切的问题。由英国多位学者在18世纪集体编纂的《普遍史》,通过将中国上古历史与圣经叙事相比附,协调中国上古史与圣经编年的矛盾,意在为基督教传播提供学术便利,而其中塑造的中国形象也在西方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会议讨论环节,中国社会科学院史学理论研究中心于沛研究员指出,如何用中国理论、中国话语来回答文明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对全人类的伟大贡献。中国历史研究院的成立作为推进历史学学科整合的重大举措,对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三大体系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历史学是实证科学,理论的形成是依靠具体的研究作品有深度地回答具体问题来完成。本次会议的12篇主题报告就是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通过实际行动对中国历史学整合这一现实任务的回应。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董欣洁研究员指出,作为人类的社会实践成果,文明的实践性与人类历史的实践性相一致,这是各种文明之间能够发生交流与互鉴的现实前提。文明既是人的创造物,也是人的发展过程。文明历程就是发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十九届六中全会公报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这些科学论断立足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大局,极大地拓宽了新时代文明话语的分析范畴和研究思路。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正在有力地促进文明和文明史相关研究的发展,本次会议就是其中一个表现。感谢与会专家学者贡献了精彩的学术报告,分享了思想,交流了研究成果,这正是学术共同体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历史理论研究所夏春涛所长、杨艳秋书记和左玉河副所长对本次会议给予了大力支持。中外文明比较研究室和史学理论研究中心将与学界同仁共同努力,推动中外文明比较研究和史学理论研究在新时代取得新的发展。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新浪微博

 Copyright © 2020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国家体育场北路1号院1号楼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 邮编:100101

 Copyright © 2020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国家体育场北路1号院1号楼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

邮编: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