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中国社会科学论坛(2021•史学): “新时代中国历史学三大体系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作者:来源:所微信公众号时间:2021-10-08字号:【大】【中】【小】【打印】

 

线下与会学者合影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5•17”重要讲话精神和致中国历史研究院贺信精神,加快构建新时代中国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承办,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研究中心协办的中国社会科学论坛(2021•史学):“新时代中国历史学三大体系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21年9月24日至27日在北京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教育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澳门理工学院、美国密苏里大学、墨西哥学院、俄罗斯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日本一桥大学、印度海德拉巴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尼日利亚中国研究中心等40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近百名中外学者,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围绕新时代唯物史观与百年中国史学演变,以及新时代中国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教材体系建设进行了热烈讨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所长夏春涛研究员致辞

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副所长杨艳秋研究员主持会议

  论坛开幕式由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副所长杨艳秋研究员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所长夏春涛研究员致辞。夏春涛研究员指出,历史理论研究所是中国历史研究院唯一一个新建的研究所,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最年轻的研究所。历史理论研究所自成立之日起,就在学术上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致力于丰富和发展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倡导正确的历史观,有意识地加强历史与现实的对话,积极回应重大理论与现实关切;在学科设置上打通古今中外,注重长时段大历史研究,致力于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提供历史智慧、智力支持。中国历史研究院在2019年6月成立五个研究中心,其中中国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研究中心设在历史理论研究所,是本所现有的两个非实体研究中心之一。该中心成立以来,积极开展活动,参与组织这次国际学术研讨会。

  为加快构建中国历史学三大体系,夏春涛研究员强调我们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以此作为中国历史学三大体系建设的思想灵魂和根本遵循;树立正确的党史观、历史观,发挥引领中国历史学三大体系建设政治方向、学术导向和价值取向的时代责任与使命;坚持问题导向,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总结历史经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历史智慧和理论支持;坚持为人民做学问的学术情怀,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学术思想。

  论坛除开幕式和闭幕式外,共分为7场,每场由主题报告和自由讨论两个环节组成。

  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田心铭研究员指出,对于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建设,马克思主义既是指导思想,又是首要资源。学术研究的资源与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不同的,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充分融合各种资源,详细地占有材料,才能把改变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和丰富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更好地推进中国的历史学三大体系建设。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马敏教授对章开沅先生史学思想之特质进行了总结,认为这些特质是章开沅先生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下,融合中外古今史学思想而形成的富有自身特色的史观。通过对章开沅先生史学思想的探讨,作为研究新中国新锐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群体的史学思想,推进新时代中国历史学三大体系建设。

  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韩东育教授指出,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今天,我们应该思考如何构建符合时代需要的“新话语体系”和“新文明体系”,以稳步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

  美国密苏里大学的泰德·科迪切克教授考察了唯物史观在西方社会史及全球史研究中的应用和发展历程,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一把钥匙,应以更加开放的姿态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发挥其在全球史研究中的作用与价值。

  墨西哥学院荣誉教授卡洛斯·马里查尔对中国与17-18世纪作为国际货币的西班牙美洲银元进行了考察。他指出,通过分析16-19世纪初西班牙银元在美洲、欧洲、中东和亚洲流通的历史和地理轨迹,我们可以更好地阐明前现代时期全球化进程的诸多重要方面。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武力研究员指出学术体系建设是史学工作者的毕生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学术体系建设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辩证法为指导的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从历史事实出发,做到“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同时,要坚持正确的立场,注意分清主流和主体、注意正确认识和评价制度体制问题,注意中国和世界的关系问题。

  江西师范大学张艳国教授指出,社会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源于政党的理论设计,唯物史观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定地理论选择和看家本事,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克难奋进、开辟未来的精神旗帜。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李帆教授回顾了高校中国史教材的发展历程,认为当前的高校中国史教材编撰应将编撰思路和模式的多样化作为主要着眼点,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高校和中学教学培养上的区别和历史内容的选择性问题。

  俄罗斯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俄罗斯国立人文大学亚历山大·弗拉德列诺维奇·舒宾教授通过对1917年至1922年俄国革命的考察,就俄国革命是什么、成因是什么,不同政治势力的角色及其本质是什么进行分析。目前,尤其是2017年以来,国际学界对这次革命的讨论和研究越来越多,一些学者试图超越政治立场开展研究。

  印度海德拉巴大学里拉·穆克吉教授介绍了印度历史学科建设与实践的危机。她指出,印度与中国同为发展中国家,两国的历史学学科在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是相近的。面对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印度历史学的学科建设必须加强中等教育建设。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宋月红研究员阐述了当代中国史学科的发展历程、学科属性、学科定位,指出根据当代中国史的分期理论,应构建和推进新时代研究;坚持问题导向,深化和拓展研究领域,创新发展研究理论、方法和手段,加强与现实研究相结合的智库建设。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吴英研究员指出,唯物史观经常在社会转型时期面临挑战。目前,唯物史观对重大历史和现实问题的解释力再次遭受质疑,在社会科学诸学科中的指导地位也遭遇边缘化。对此,我们需要对唯物史观做出适应新时代需要的重新解释,以保持它对重大历史和现实问题的解释力。

  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黄令坦副教授认为,毛泽东史学思想内容丰富、博大精深、体系完备,表现了对中国传统史学的尊重,体现了中国史学文化以古鉴今、资政育人的特质,是真正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史学思想。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李长银研究员认为,郭沫若可被视为“古史辨运动”的一位重要外援参与者,这可为重新审视民国时期唯物史观派史学与实证主义史学之间的关系提供一个较具代表性的例证。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冯佳副研究员认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天然地具有“长时段”性。年鉴学派与马克思主义“长时段”概念的分歧,实则是两种史观的分歧。探究这一分歧,可为深入理解近几十年来“长时段”经济史讨论、尤其是“大分流”论争提供一个新的理论视角。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生王建军考察了清末民初“中国近代史”学科的建设史,认为这一时期作为“中国近代史”学科“脱离稗贩学术进入创造学术”的过渡时代,仍有从学科史回顾与资鉴的必要。

  尼日利亚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查尔斯·奥努奈居介绍了非洲的中国学研究现状和尼日利亚历史学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指出中国历史研究的形态、模式和内容为历史研究建设提供了框架,也是历史和文化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中国历史学三大体系建设对尼日利亚历史学的发展有借鉴价值。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编辑部刘清涛副编审指出,在边疆研究中,我们要从史实出发,联系实际,从历史中寻求服务当代边疆治理的经验和教训。

  忻州师范学院历史系程鹏宇讲师考察了传统诸子学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影响下发生的变革,指出这一历史叙事的变革体现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话语革命,其方法论对当代史学仍然具有启发意义。

  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维佳讲师考察了20世纪30年代吴晗治学的转变,认为这一转变为他日后转向马克思主义者奠定了基础。这样的转变也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对近代中国社会的积极影响,以及近代知识分子向马克思主义者转变的某种必然性。

  韩国青年学者、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世界史系安洙英讲师介绍了韩国历史学界近五十年历史叙述的发展和变化,指出韩国将“东亚史”正式引入中学教育课程,是时代变化和学术发展的结果。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硕士生武钰娟认为,考古研究中古今一体与世界通则这两个概念具有一致性,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来重建这种一致性,是解决当前考古学界在理论建构中存在唯心和机械论问题的方法。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董欣洁研究员指出,唯物史观的文明话语,是通过分析人的社会实践如何演化,探讨如何摆脱剥削压迫、实现人类自由解放的文明状态。文明历程就是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是人类文明多样性的展现。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赵庆云研究员考察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十七年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发展,指出这是当今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学统,也必定会影响近代史学科体系与学术体系的未来走向。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张德明副研究员分析了作为新兴学科的口述历史在快速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指出应加强对口述历史的理论构建,增强国内学者在国际学界的话语权,推动国内口述历史采访的规范化,切实加快口述历史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

  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范国强副教授考察了新时代以来国内史学界出现的一些新动态、新发展和新挑战,倡导回归宏大叙事,注重历史的传播方式与价值实现,树立作为马克思主义史学工作者的史学自信。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李世安教授指出,在我国世界现代史教材体系建设中,应立足中国新发展阶段的现实,贯彻新发展理念,放眼世界,协力同心,再接再厉,克难攻坚,不懈努力,总结经验教训,发扬成绩,补足短板。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朱孝远教授指出,目前西方史学史框架中对世界文明史范式的阐释存在着一些不足,中国学者在世界史研究中应凸显中国特色,构建中国的世界史话语体系,从内容上改进世界史教学。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顾銮斋教授指出,西方中心论不单是一个理论体系,它是在国家实力的基础上完成建构并维持运行的。我们应依据客观历史特别是本土资源,解构和突破西方中心论的理论体系,在国力提升的基础上,建立起自己的史学话语体系。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欧阳哲生教授从北京大学的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出发,分析了近代中国围绕如何处理传统文化、认识西方、建构未来方面丰富的思想遗产,强调要有历史情怀与现实关怀相统一的态度,加强对中国近代思想史的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万明研究员指出,中国中外关系史学科具有开创性、交叉性、综合性的特点,从1981年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成立至今,这一学科基本实现了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相结合的宏大学科体系的建构,是历史学三大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还有个别中外学者因故未能参会,但也提交了参会文稿,为论坛贡献了智慧与力量。

  本次论坛紧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的重要讲话精神,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和优秀的中青年学者发表真知灼见,取得积极而广泛的学术成果和社会影响,受到学界和媒体的高度关注。例如,《历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等多家优秀期刊的编辑,以及《中国社会科学报》《人民政协报》《团结报》等多家高端媒体的记者参会,为新时代中国历史学三大体系建设提供大力支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新浪微博

 Copyright © 2020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国家体育场北路1号院1号楼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 邮编:100101

 Copyright © 2020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国家体育场北路1号院1号楼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

邮编: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