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历史理论研究所学术论坛第四期暨青年史学理论讲坛第二讲举行

作者:黄畅来源:本站时间:2020-09-01字号:【大】【中】【小】【打印】

  8月2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学术论坛第四期暨青年史学理论讲坛第二讲在中国历史研究院执中楼知幾厅举行。本次论坛由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张越教授主讲,主题为“‘汉民族形成问题’何以成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重大争论问题”。历史理论研究所党委书记张冠梓、所长夏春涛、副所长左玉河及所内外30余位中青年学者参会。

  1954—1956年间,作为史学界“五朵金花”之一的“汉民族形成问题”形成讨论热潮。与其他几朵“金花”主要是以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论证中国社会历史发展阶段(古史分期)及相关问题(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封建土地所有制问题)不同,“汉民族形成问题”是以论证时人理解的斯大林的民族理论并不适用(或不完全适用)于解释汉民族形成为出发点的。

  张越教授指出,“汉民族形成问题”争论的直接起因,是1954年范文澜在《历史研究》上发表《试论中国自秦汉时成为统一国家的原因》一文,其主要结论(“自秦汉起,汉族已经是一个相当稳定的人们的共同体”)既不符合斯大林关于民族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产物的民族定义,更不同于苏联史家叶菲莫夫的“中国民族”是在19世纪与20世纪之间形成的观点。不过,该问题在民国时期既已蛰伏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之中。新中国成立后,该问题更加凸显并形成争论,对此,张越教授阐述了四方面原因:一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主导地位确立后加强与完善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学术需求;二是试图破解权威理论与史实发生矛盾的难题;三是打破教条化地接受和运用理论的学术氛围;四是贯彻民族政策、民族识别工作的需要。

  张越教授认为,范文澜论文所引发的“汉民族形成问题争论”,从表面上看是对汉民族形成于何时的不同看法的交锋,实际上则是怎样处理理论和中国历史实际间关系的问题,在更深层面还涉及研究与撰述中国历史(尤其是中国民族史)以及现实民族政策的制定、民族识别工作的展开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而范文澜当年所强调的“历史的具体事实正是有和无的根据”等学术原则,不仅没有过时,反倒是今天学者在借鉴国外相关理论和讨论中国民族史问题时应该铭记与深思的。

  在互动环节,学者表示,“汉民族形成问题争论”中引发的不同意见,不仅在当时具有学术和现实意义,对当今的研究也具有指导意义。中国学者既要深入了解西方理论,博采兼收,也要有一定的远观和学术自觉,要勇敢地发出中国声音。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新浪微博

 Copyright © 2020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国家体育场北路1号院1号楼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 邮编:100101

 Copyright © 2020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国家体育场北路1号院1号楼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

邮编: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