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理论研究所举办第29期青年史学理论工作坊
作者:张一博来源:本站时间:2024-11-28字号:【大】【中】【小】【打印】
11月14日下午,历史理论研究所青年工作小组在行成楼415会议室举办第29期青年史学理论工作坊,邀请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朱洪斌副教授作“作为方法的史学史”学术讲座。讲座由《史学理论研究》编辑部主任徐志民主持,纪委书记、副所长赵庆云出席,所内近20位青年学者参会。
朱洪斌以史学史研究者的“学科焦虑”为引子,讨论了当前史学史研究面临的诸多问题。通过回顾中国史学史研究发展的三大阶段,即20世纪20—40年代的发轫与奠基阶段、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的学科理论深化阶段和改革开放后史学史学科兴旺阶段,他指出: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史学史的发展路向,即是建立一门现代学科史意义上的史学史,并且形成具有活力的中国史学史的经典范式。这一经典范式蕴含以下要点:第一,立足成长与发展的观点,以历史学家与历史著作为对象,叙述和总结中国史学的历史进程及其阶段性特征。第二,深入中国历史及文化发展的脉络,运用史学史的“内史”与“外史”的研究方法,探讨史学发展与社会政治、思想文化之间的交互作用;第三,吸收西方史学理论,借鉴比较史学的视野,力图把握中国史学及其思想传统的民族特征和世界意义。他详细阐述了史学史研究如何从“作为学科的史学史”转变为“作为方法的史学史”,并介绍了史学史研究的三种路径:“从社会制度看史学”“从学术思想看史学”“从文化传统看史学”。他认为,史学史既是一门学科,也是一种方法。目前的史学史研究已不再仅仅关注史家史著,而是更加关注更为广义的历史知识,乃至社会整体的历史意识,已逐渐从一种狭义的历史编纂学转向了一种历史知识史的研究,从一种对文本的静态分析转向了对历史知识生成与接受的动态考察。最后,朱洪斌提出,史学史研究与具体的史学实践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作为方法的史学史与具体史学实践中对历史知识、历史意识的关注殊途同归。我们应超越史学史的学科边界,激发自身蕴含的想象力与创新力,与社会史、思想史、文化史等相近学科建立交流关系,汲取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学说,在各种经验研究中锤炼史学史的分析工具和话语解释能力。
讲座结束后,徐志民研究员、黄畅副研究员、胡楚清博士、庄新博士、张一博博士、冯立博士等就如何协调史学史研究的内在理路与外在理路的张力、传统史学史谱系背后的辉格叙事、史学史谱系的建构与经典化之间的关系、历史研究如何面对人工智能的挑战、如何理解女性的历史书写在史学史谱系中的地位等问题,与朱洪斌进行了深入交流,进一步加深了与会学者对史学史研究范式的理解与认识。
供稿:张一博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