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理论研究所举办“当代历史研究中的‘情感转向’”研讨会
作者:张一博来源:本站时间:2024-07-05字号:【大】【中】【小】【打印】
2024年6月26日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外国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室在中国历史研究院行成楼415会议室举办研讨会,题为“当代历史研究的‘情感转向’”。本次会议邀请美国罗文大学杰出教授王晴佳主讲,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外国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室主任吴英研究员主持,历史理论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多位学者以及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的同学参与本次讲座。
吴英研究员代表历史理论研究所外国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室对王晴佳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表示情感史是当今国内外学术界广为热议的话题之一,并在王晴佳教授的推动下国内学术界近年来也兴起了一股情感史的热潮。情感史研究对于反思传统史学范式具有重要意义。
在讲座中,王晴佳教授首先用两个想不到四个想得到来解释情感史研究在国内外的兴起。王晴佳教授认为,其一,自2015年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首次将“书写情感的历史”作为大会主题,中国学界首次接受情感史,并在短短几年间发展迅速。其二,情感史能够在国内学术界尤其是在青年学者中引起巨大反响。这两点是令人想不到的。王晴佳教授又从四个想得到来讨论情感史的研究,首先是情感因素在历史扮演着重要角色;第二是情感与理性密不可分;第三是历史研究与道德的关系成为当下关注的重点;第四是情感史与当代史学思潮之间的互动。同时王晴佳教授指出情感史研究分为三种,一种是以历史上的情感震荡为研究对象,如猎巫运动,其二是情感的历史化研究,如关注恐惧、愤怒、羞耻等人类情感在历史上的演变,其三是将情感视为解释历史的重要因素,考察在历史事件中情感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这三种情感史的研究路径都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史学研究的范围,并开发出新的史料和研究方法。王晴佳教授最后指出,情感史的兴起反应了21世纪初以来全球史学的总体走向,有助于我们反思西方形而上学传统的二元论思维,进一步思考历史书写与道德的关系。
随后各位与谈人与王晴佳教授就情感史与历史研究的关系进行交流。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张旭鹏研究员指出,情感史的介入从四个方面改变了历史学,首先是改变了历史学的性质,给历史学增加了情感维度;第二是改变了研究主体,有助于反思历史学家的伦理层面;第三是改变了研究客体,扩大了历史学研究的领域的同时也挑战了传统文献中心主义的史料观;第四是对史学实践的影响,有助于我们重新思考传统史学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李志毓副研究员认为,情感史能够成立,建立在两个前提基础之上,其一为认识到情感的能动性,其二为认识到情感的建构性,正因如此情感不是一个孤立的自然生理现象,而是与整个社会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息息相关,它反映了人们理解世界的一种方式。在当下世界,民粹主义政治兴起,情感对于政治行为的影响成为今天学者们关注的热点。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彭姗姗副研究员以卢梭的情感研究为例,讨论了在近代西方思想传统中情感与理性的关系。她指出从古典时代以来便塑造了一种情感位于理性之下的模式,情感需要被理性所规训,而卢梭则将情感提升到与理性同等重要的位置,这也成为西方政治思想从自然正确到自然权利演变的重要基础。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卢华博士以自己关于许邦和的革命经历为例讨论了情感史与革命史之间的关系,特别提到了王老师关于慰安妇证言的研究提醒我们去反思史学观念、史学方法、历史书写的联系和差异。卢华博士认为,情感史对于重大历史问题的解释是否只能是一种丰富而非挑战性的诠释,这也是未来对情感史研究的一个重要挑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张一博博士结合近年来德国史学史和革命思想史的最新论著讨论了情感史研究对于史学史和思想史的冲击。他认为,情感维度引入史学史、思想史之中有助于我们去反思传统研究背后的理性与感性、男性与女性、主体与客体、精英与民众的二元对立,展现史学史与思想史更为丰富细腻的面向。
王晴佳教授对与谈人的发言做出回应,并指出,当代史学呈现出“以色列无国王”的状态,不再存在主导性的史学思潮,情感史只是其中的一种思潮,并非唯一的思潮。当代史学也存在着交融的趋势,传统的史学流派间的差异渐趋弥合。随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左玉河研究员回顾了自己了解情感史的经历,并认为人类活动有理性和情感两个维度,因此情感史的研究非常有必要。我们不仅应该研究历史上的情感变迁,更应该关注情感在历史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高国荣研究员讨论了情感史与环境史的关系,他以环境动员为例,讨论了环境动员中情感所扮演的角色。随后冯淼博士、黄畅博士等人就“革命动员中的情感作用”、“人工智能时代的机器情感”“个体情感与情感共同体的关系”等问题与王晴佳教授交流,进一步加深与与会学者对情感史的认识。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