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动态 > 学术讲座

历史理论研究所举行第13期青年史学理论工作坊

作者:来源:所微信公众号时间:2021-12-20字号:【大】【中】【小】【打印】

    

  12月15日下午,历史理论研究所第13期青年史学理论工作坊在知幾厅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文化史研究室主任、《形象史学》主编刘中玉应邀做了题为“形象史学方法论建构的学术传统”的讲座,历史理论研究所党委书记、青年工作小组组长杨艳秋及全所青年同志出席了会议,所青年工作小组副组长谢辉元主持会议。

  杨艳秋书记介绍了所青年小组自建所以来的工作开展及关于此次讲座的筹备情况,回顾了形象史学从作为学术增长点的提出,到如今发展为备受学界关注的一门学科的历程,对所青年小组将来的工作寄予了殷切期望。

  形象史学以古代图像、器物及社会生活所展现出的生动样态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其中反映的历史文化内涵。对于形象史学是近年来才从西方传入的以“图像”或“视觉”转向为特征的一种历史研究方法的认识,其实存在相当大的误解。在讲座中,刘中玉主任由唯物史观指导下的形象学传统、检讨近代金石学而催生的文物学传统、从民俗学入手的古史辨传统三个方面,系统阐述了形象史学自近代以来的学术历程。他表示,在这个历程中,以郭沫若、张政烺、沈从文、顾颉刚等为代表的著名学者,将艺术形象、物质文化、民俗文化融入历史研究,由此展现了古代社会变迁及其文化意涵。

  20世纪上半叶中国传统史学向现代史学的转型,是在史观探讨、史料开发、问题转向、方法建构等一系列研究实践和学术论战的基础上实现的。郭沫若构拟“形象学”,形成了以条贯花纹形制系统为手段、以研究古代社会为目的的方法论,具有注重材料鉴别与注重整体研究的特点。张政烺和沈从文对待“形象”材料的认识和解读,继承了郭沫若联系社会变革发展,以创造材料新生价值的主张,他们把实物、图像、文献三者有机结合,主持完成的《中国历史图谱》和《中国古代服饰研究》这两个项目,不仅为历史所培养了一批形象史研究领域的专业人才,而且将由郭沫若开拓的历史所形象史传统发扬光大,形象史学便是近年来在这一传统基础上培植起来的新的学术生长点。而顾颉刚的民俗研究,则抓住了民俗是传统文化活态的形象载体这一核心要点,其配合以文字文献记录流传下来的语言系统,及以图像和实物所展示的艺术系统,共同呈现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延展丰富了对于传统文化的研究视角和考察内容。刘中玉主任在对形象史学方法论进行简要总结时指出,学术创新需要接续传统,形象史学正是立足于具体实践,在对历史文献重新认识和界定的基础上,结合考古学、艺术史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所形成的史学研究方法论,而“形象”最终要作为历史材料来研究古代社会,为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贡献力量。

  最后,大家就图像与形象的概念区别、民俗材料运用的眼光视野,文学研究中的形象定位、中外文明史比较中的形象展示等问题进行了积极互动和交流。

  本次讲座是历史理论研究所青年工作小组本年度展开的前沿史学理论与研究方法推介系列学术活动之一,此前已经举办了有关环境史学、信息史学、计量史学的讲座,均取得了良好效果。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新浪微博

 Copyright © 2020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国家体育场北路1号院1号楼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 邮编:100101

 Copyright © 2020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国家体育场北路1号院1号楼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

邮编: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