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理论研究所赴日本开展学术交流
作者:庄新、谢泽颖来源:本站时间:2024-12-20字号:【大】【中】【小】【打印】
12月6日至10日,历史理论研究所左玉河、徐志民、张德明、黄畅、庄新、谢泽颖等一行6人,赴日本横滨、东京开展了为期5天的学术交流。
12月7日,赴日交流团在横滨的神奈川大学参加了历史理论研究所海外中国学研究室与神奈川大学人文学研究所共同举办的“近代东西文明交流与互鉴”学者论坛。左玉河研究员在论坛开幕式上阐述了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意义,并对历史理论研究所科研学术工作进行了介绍,重点对本所代表性论著、九大学科的研究现状及社团中心等情况作了阐述;神奈川大学孙安石教授介绍了该校人文学研究所“中日关系史研究班”的学术活动。双方还互赠了图书。
互赠纪念品
在论坛报告环节,黄畅作了题为《明清入华耶稣会士的中国研究——以矢泽利彦编译〈耶稣会士中国书简集〉为中心》的发言;谢泽颖作了题为《法国汉学家马伯乐的中西文明交流研究》的发言;庄新作了题为《近代早期英国皇家学会对中国知识的认知》的发言;徐志民作了题为《中国台湾留日学生研究综述》的发言;张德明作了题为《晚清来华西方人对中国风水的观察与书写》的发言,都从不同方面阐述了近代东西文明交流与互鉴的历史,并参与日本学者报告的讨论。此次研讨内容多元、主题丰富,对于海外中国历史研究的前沿探索有很高的启发性。
论坛现场
12月8日上午,赴日交流团参访位于横滨的庆应义塾大学日吉校区,调研该校办学与中国学研究现状,了解日本实业家藤山雷太运营泰东同文局、参与建构日本之现代中国知识的历史情况。下午,赴日交流团调研横滨开港资料馆。横滨开港资料馆常设展览“城市叙述——开放的横滨”,交流团考察了该馆馆藏江户时代末期(18世纪50年代中期)至大正·昭和初期(19世纪20年代)的历史资料,从世界史、日本史、近代日本汉学史等视角认识与横滨有关的史料,参观馆藏行政资料、外交资料、横滨市内世家文书、横滨商人关联文书、报纸杂志、图像资料、个人收藏等资料情况,在过去、现在、未来的多重维度下思考东西互动的复杂历史。随后,交流团还调研横滨中华学院中文教育情况,了解了该校 “中国语会话教室”开办情况,收集横滨中华学院的发展史、学生升学去向等信息,并熟悉了梁启超、孙中山等中国近代重要人物在横滨的救国探索活动。
调研庆应义塾大学
12月9日,赴日交流团一行在神奈川大学助教郭梦垚的陪同下,调研了日本东洋文库。东洋文库自1924年由日本三菱财团创始人岩崎弥太郎创建以来,已经成为日本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亚洲研究图书馆。馆内藏书总量高达100万册,其中中文文献所占比例超过40%,为全球的中国学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料。访问期间恰逢东洋文库成立百年“知识大冒险”纪念展览,展出了部分珍贵的手稿、古籍、地图及照片。通过深入咨询和细致浏览,赴日交流团对东洋文库的历史、馆藏和特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调研东洋文库
赴日交流团还前往东京大学进行学术调研。东京大学自1877年建校以来,一直被认为是日本最高学府,并在全球享有极高的声誉。东京大学也是日本汉学研究的重镇,东洋文化研究所、文学部东洋史学科有一批知名的汉学家,形成了著名的东京学派。交流团一行与东京大学研究中国史的学者吉泽诚一郎教授等进行了座谈。双方就日本中国学研究的历史与传承、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深入讨论,分享了两国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进一步加强了学术交流和对话。交流团还专门考察了东京大学馆藏的中国研究书籍收藏情况,深入了解了该校东洋文化研究所、亚洲研究图书馆等地的藏书分类、涵盖范围和综合利用方式,对东京大学馆藏汉籍的概况有了基本掌握。
与东京大学学者座谈
赴日本进行学术交流,不仅是新时代中日新型友好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的生动体现,也是向国际学界集中展现我所海外中国学学科建设成果的有利契机。通过此次为期五天的交流活动,中日两国学者分享了宝贵的学术经验和研究成果,建立了更为紧密的学术联系,为双方未来的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在今后与国际学界的交流中,我所研究人员将继续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精神,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在国际舞台上展现我所学者的风采。
供稿、供图:庄新 谢泽颖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