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理论研究所国情调研课题组赴甘肃敦煌开展学术调研
作者:赵鉴鸿来源:本站时间:2024-11-29字号:【大】【中】【小】【打印】
11月16日至1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重大项目“丝绸之路中国段世界文化遗产与文化传承发展调研”课题组赴甘肃敦煌开展学术调研。本次调研由历史理论研究所副所长曾军带队,旨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主要调研甘肃敦煌及周边的丝路文化遗产。
陆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与延续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创举,是中国古代贯通东西方的交通大动脉,是沿线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一条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文化枢纽和陆路通道,而敦煌正是这条大动脉上中西经济、文化交流最频繁、影响最深远的枢纽,也是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文化共处并存的典型代表。特别是以悬泉置为代表的驿置,以玉门关、阳关和汉长城为代表的边防体系,以锁阳城为代表的丝路古城,在丝绸之路发展史上具有特殊的历史地位和重要作用。
悬泉置遗址调研
课题组首先调研了敦煌悬泉置遗址。悬泉置始建于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沿用400余年,是丝绸之路沿线的河西地区沟通西域的核心驿置遗址和交通枢纽,出土的大量简牍文书、驿置遗址,以及发掘的丝绸、纸张、铁器等文物,均显示其在丝路上传递信息、接待官员、迎送使者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置身于三危山余脉火焰山冲积台地上,领略悬泉置坞堡、角墩、墩院、马厩和生活区遗迹,课题组成员切身体会到悬泉置险要的地势、地理区位优越和当年丝绸之路发展的盛况。
锁阳城遗址调研
锁阳城,为瓜州故城,始建于晋而兴于唐,内外城面积共约一百余万平方米,是河西地区沟通西域的重要古城。锁阳城遗址显示这座瓜州故城的主体为唐代风格,留有主城、瓮城、马面、关厢和角墩等完整设施,以及成体系的灌溉系统。城外遗存丝路上高规格的寺院——塔尔寺,建于隋唐,兴盛于西夏,沿用至元代。课题组一行就锁阳城所反映的丝绸之路发展历程,及考古发掘、保护、修缮和利用等方面的问题,与锁阳城遗址保护所的负责同志进行了交流。
玉门关遗址调研
汉长城遗址调研
阳关烽燧遗址调研
玉门关、阳关和汉长城,共同构成汉代丝绸之路途径西域的门户,为保障丝路畅通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课题组着重考察了汉代边塞的地理地势、河道、仓储、烽燧、塞垣、关防等,更为深刻地认识到边防体系在保障丝路安全畅通,维护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沟通中西文明交流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敦煌市博物馆调研
课题组一行还来到我所设在敦煌的历史文化研究基地——敦煌市博物馆调研,参观了“华戎交会的都市:敦煌历史与丝绸之路”文物陈列展,通过一件件珍贵的馆藏文物,充分了解了丝绸之路与敦煌的悠久历史文化。
敦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
实地调研结束后,课题组一行在敦煌博物馆召开了敦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同敦煌市博物馆、悬泉置遗址保护所、玉门关遗址保护所、阳关博物馆等单位的负责同志,围绕敦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的现状、经验做法及存在的问题等进行座谈交流,共商敦煌文化遗产保护对策,共商敦煌文化传承发展大计。
通过为期四天的学术调研,课题组对甘肃敦煌及周边地区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历史沿革及其文化价值,以及文化遗产的现状、保护、开发与利用等,有了更为直观的感受和深刻的认识。课题组将认真梳理总结此次调研成果,聚焦丝路文化遗产传承发展这一主旨,加快推进研究进度,确保调研课题甘肃段的研究高质量如期完成。
供稿:赵鉴鸿
供图:廖云鹏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