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史学理论研究中心2025年工作会议召开
作者:张一博来源:时间:2025-09-30字号:【大】【中】【小】【打印】
2025年9月2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史学理论研究中心在北京召开年度工作会议,主题为“马克思主义史学基本理论问题研究”。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世界历史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商务印书馆等多所高校、科研单位和出版机构的3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主旨发言中,首都师范大学邹兆辰探讨了宁可与中国封建社会研究。他回顾了宁可半个世纪以来对中国封建社会的研究,认为宁可的研究从农民战争到经济结构与中央集权,逐步形成系统框架,对理解中国历史的连续性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世界历史研究所姜芃探讨了轴心期与轴心文明,她以印度的宗教社会、犹太文明的无王权与开放性、希腊的民主与科学的世界观以及中国以小农经济为基础,儒释道多元一体的连续性文明为例,揭示了轴心期文明理论的独特贡献,并指出轴心期理论为多元文明研究提供了理论模式,对今天反思西方中心论具有重要意义。天津师范大学张乃和关注人工智能对历史研究的影响。他认为,人工智能与历史研究的双向奔赴,对加快构建中国自主历史学知识体系,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历史理论研究所张旭鹏以印度历史学家拉纳吉特·古哈为例,考察了庶民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他认为,古哈为了创建“印度的印度史学”,吸收了如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葛兰西“文化霸权”、法国结构主义的话语分析方法以及毛泽东的农民战争理论等理论和方法,古哈的尝试对于我们今天推动中国学术研究走向世界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在小组报告中,中国国家博物馆张杰、东北师范大学李根、历史理论研究所黄畅、北京师范大学金嵌雯分别报告了中共早期领导人对马克思主义史学基本理论问题的探索、马克思的“人民史观”在微观史书写中的运用、非洲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元历史”的概念流变等问题。历史理论研究所张一博博士、历史理论研究所阿慧博士、历史理论研究所王乐鑫、商务印书馆潘永强围绕19-20世纪近代德意志政治思想史书写中“主义”的塑造、马克思《论犹太人问题》的历史逻辑、《中国历史小丛书》的组织出版以及苏联史家古列维奇如何创造性地融合格尔茨和巴赫金的观点,开创独具特色的“历史人类学”等问题展开讨论。世界历史研究所杨光、历史理论研究所吴英、李东琪分别阐述了年鉴学派视阈下世界资本主义史研究、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如何更新唯物史观理论和萨米尔·阿明的全球南方研究。
闭幕式上,史学理论研究中心主任吴英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史学理论研究中心对与会专家学者的支持表示感谢。他回顾了史学理论研究中心自创立至今20年的发展历程,并表示正是老中青三代学者对史学理论研究的深厚感情和不懈探索,推动了中心的发展与繁荣。
供稿:张一博
供图:宋成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