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动态 > 学术会议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据库专项资助项目“中国历代史学家年谱、传记及生平资料基础数据库”项目启动报告会召开

作者:赵鉴鸿来源:本站时间:2024-03-15字号:【大】【中】【小】【打印】

  2024年3月1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数据库专项资助项目“中国历代史学家年谱、传记及及生平资料基础数据库”项目启动报告会在历史理论研究所415会议室召开。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副所长左玉河研究员主持,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杨艳秋研究员致辞。

  杨艳秋研究员表示,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数字人文化背景下,新技术与史学研究的结合,特别是史学专业数据库建设,既是史学研究创新的一个载体,本身也是对新的史学研究方法的探索。“中国历代史学家年谱、传记及生平资料基础数据库”项目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为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实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与范式创新,经审议批准被列入院数据库专项资助的项目。作为历史理论研究所建设的第一个数据库项目,以“中国历代史学家年谱、传记及生平资料基础数据库”建设作为试点,以中国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室科研人员为基础,打造研究平台和团队,可为推动史学史学科建设和发展提供助力。
  项目负责人中国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室副主任徐歆毅副研究员就数据库项目建设背景、目标、学术价值、内容、实施步骤、保障措施,以及技术方案等方面进行汇报。
  评议组专家就数据库建设方案进行认真评议。杨艳秋研究员认为,“中国历代史学家年谱、传记及生平资料基础数据库”是史学研究领域第一个专业数据库,项目建设中应突出特点,数据资料的整理要精确,真正将本数据库做成品牌。在数据库建设前期,进一步明确发凡起例是重中之重,同时,项目建设应分阶段开展,以阶段性目标成果为着眼点。
  左玉河研究员认为,以本数据库建设为契机,对史学家资料展开数字化建设,对史学史学科进一步发展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数据库建设可循序渐进,分期增补,逐步完善。前期可先以一个具体研究样本来确立体例、内容范畴。
  宁波大学公众史学研究中心主任钱茂伟教授认为,本数据库是史学史领域在数字化探索方面的首例,是从零到一的突破。同时,对中国历代史学家年谱、传记及生平资料的全面搜集、整理和数字化,基础性意义重大,可以将其打造成一个长久性工程来完成,可进一步分阶段、系统性完成。对史家范围的界定,可通过著述两分法来确定,即历史研究类和历史记录类。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所副所长,史学理论与史学史教研室主任周文玖教授认为,史学史的数据库建设对史学研究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同时是史学走向社会化的重要实践。史家在史学史研究中具有关键性意义,如何界定“史家”的概念,可进一步纳入学界已有资料、教材和著述成果。史家词条设置要全面,可应动态逐步完备。词条信息应精确、规范,使其具备权威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陈时龙研究员认为,史家范围可通过著述的写作动机区分为存史、辨史,并以此来进一步核定、甄别是否为史学家的身份。明清时期的地方志撰修者应列入本项目史学家的考察范畴。本项目所形成的《历史学家名录》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数据库建设具有生长性,可在数字化过程中,不断完善,甚至可以后期实现公众参与,来完备数据库内容。
  最后,项目负责人徐歆毅副研究员代表项目组对各位专家的评议表示感谢。他表示,项目组将认真学习、领会各位专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完善数据库建设思路和框架,分阶段完成建设目标,保质保量完成项目任务。
  “中国历代史学家年谱、传记及及生平资料基础数据库”项目组全体成员参加会议。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新浪微博

 Copyright © 2020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国家体育场北路1号院1号楼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 邮编:100101

 Copyright © 2020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国家体育场北路1号院1号楼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

邮编: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