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动态 > 学术会议

“全球化时代中外文明比较学科建设座谈会”在历史理论研究所召开

作者:来源:历史理论研究所微信公众号时间:2021-06-21字号:【大】【中】【小】【打印】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贺信精神,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在中外文明比较研究中的发展,“全球化时代中外文明比较学科建设座谈会”于2021年6月10日在中国历史研究院执中楼知幾会议室召开。会议议题包括国内外文明和文明史的研究动态、新时代中外文明比较学科建设的具体方向与措施、新时代中外文明比较的话语建设。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世界历史研究所的十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研讨。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副所长杨艳秋研究员出席会议并讲话。她高度肯定了中外文明比较研究的意义,和举办本次学科建设座谈会的重要性。在回顾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历史理论研究所设立九个研究室的基础上,她指出如何定位中外文明比较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我们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习总书记对文明有很多论述,他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指出: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需要深入理解中华文明,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这实际上指明了中外文明比较研究的学科定位,也就是比较研究中外文明在制度、器物、思想、观念、社会结构、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异同,关注研究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与相互影响,从全球视角考察中华文明在人类历史上的独特地位、影响和贡献,考察人类文明的发展。人类文明是由世界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各种文明通过不同的、独立的方式,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贡献。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深入研究中华文明是我们的指向和目标,中外文明比较研究应当探讨中国道路在世界发展进程中的意义。

杨艳秋研究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于沛研究员在发言中强调,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尤其是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是时代交给我们的一个历史性任务。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的发展,改变了世界历史的方向,改变了人类历史进程,丰富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模式。通过我们自己的研究、用我们的理论来说明中国所进行的伟大实践,是我们的现实任务。中外文明比较研究在这个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他进一步提出,当代中外文明比较研究存在三个亟需解释和总结的重要主题,即文明概念的起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文明理论的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明理论的内涵。

于沛研究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姜芃研究员以“作为分析模式的轴心期理论”为题,指出要批判“欧洲中心论”,反对单线的、目的论的历史观,就应当用多元文明的方法来研究世界历史。在研究多元文明、考察各种文明特点方面,轴心期理论提供了一种辨认文明、分析文明的研究模式。轴心期作为文明特色形成的关键时期具有多重意义,轴心期理论的重塑在比较的意义上开辟了研究轴心期文明的多样化方案,对深入研究世界历史、世界格局、世界主要文明非常重要。

姜芃研究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王旭东研究员从背景、视角、对象/目标、方法、体系五个角度,辨析了中外文明比较研究的内涵。他认为文明的概念实际上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包含人类社会发展的所有方面,相应地,文明研究应突破传统史学的狭义研究框架,建立具有跨学科意义、综合性质的研究课题。学科体系建设就是要处理好视角、对象、目标、方法和体系本身的科学化问题。具体则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即梳理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关注核心问题、探讨近代以来各个文明的发展变化。

王旭东研究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张顺洪研究员提出学科建设要立足现实,从大处着眼,从小领域开始。他强调对中外文明比较研究要进行长远规划与宏观布局;文明不仅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社会制度也是文明研究的重要内容,要从社会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等角度拓展分析各种文明的差异,分析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还要加强跨学科的知识构建。

张顺洪研究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吴英研究员认为,唯物史观研究离不开文明问题,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揭示就是对文明规律的揭示。马克思的文明理论就是唯物史观,就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解释。习总书记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即是对文明问题的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文明互鉴,美美与共,逐渐消除文明之间的差距。中外文明比较学科建设需要进行广泛、扎实的调研和学术史梳理,深入理解作为实体的文明概念与作为阶段的文明概念,批判西方流行的“文明基因论”“文明冲突论”等错误文明观念。

吴英研究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刘巍研究员认为,在文明研究中要发挥中国学者的主体性,自觉地反对“欧洲中心论”或“西方中心论”;要发掘中华文明、中国文化的普遍性,探究中华文明为什么能够长期延续发展;要从古今贯通、中西贯通的方向进行学科建设,加强跨学科研究,积极运用但不受限于全球化研究等理论与概念。

刘巍研究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张旭鹏研究员就文明史研究提出两点建议。其一,全球化时代的中外文明比较研究要强调文明的多样性、各种文明之间的互动关系。其二,中外文明比较也可以关注中国人如何看西方文明和西方人如何看中华文明,这也是文明话语研究的内容。要吸收老一代学者如费孝通“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有益经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明话语。

|张旭鹏研究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李桂芝副研究员指出,近20年有关文明比较的研究成果涌现很快、相关研究中心也多有成立,这一方面体现了中外文明比较研究受到的重视,另一方面也要求我们明确文明比较研究的学科定位。文明话语体系建设要体现我们的自主性,弘扬我们的文化,也要认真学习其他的文明。要注重梳理中外的学术史,加强与学界的对话,尽快形成我们自己的学科特色。

李桂芝副研究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王祁博士围绕近年的考古发现,提出在中华文明起源研究中如何定义文明、国家的判断标准具有重要意义,他具体分析了目前存在的几种思路,认为从理论上进一步明确文明和国家的判断标准,才能对文明的过程进行更加细致的分析。

王祁博士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黄畅博士以非洲的乌班图思想作为个案分析,梳理了这种强调个人、社会和国家共生共存的非洲传统话语的世界影响,及其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相融相通,认为不同文明的话语体系存在互相交融的互动过程。

黄畅博士

  本次会议由历史理论研究所董欣洁研究员主持。她指出,中外文明比较学科依托的中外文明比较研究室,是历史理论研究所的新建研究室,没有前期基础,学科建设从零开始。研究室认真吸收院所领导对学科建设的指导性意见,经过初期调研,逐渐明确了学科定位,即以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中心工作,运用全球视野比较中外文明的异同。学科建设目前已有一年半的摸索发展,非常需要听取所领导和各位专家学者的进一步的意见建议。在这次座谈会上,杨艳秋副所长对中外文明比较学科建设提出了高屋建瓴、清晰明确的指导性意见,于沛研究员等专家学者对学科的研究内容、主题、宗旨、方法、思路、措施、话语建设等都提出了切实有效的具体建议。这些都为学科和研究室的下一步发展明确了方向,提供了积极助益。研究室将认真吸取这些宝贵的意见建议,力争尽快落实在具体的科研工作之中。

董欣洁研究员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新浪微博

 Copyright © 2020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国家体育场北路1号院1号楼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 邮编:100101

 Copyright © 2020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国家体育场北路1号院1号楼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

邮编: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