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动态 > 图片新闻

历史理论研究所副所长左玉河讲党课:从批判吸收到贯通融通——“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学习体会

作者:孟尧来源:本站时间:2022-11-09字号:【大】【中】【小】【打印】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领悟二十大提出的新思想新论断,历史理论研究所于2022年11月8日举办第三期主题党课,由副所长左玉河研究员作题为“从批判吸收到贯通融通——‘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学习体会”的报告,结合百年以来党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历程,围绕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理论问题,对二十大报告进行了深入解读。党课由所党委书记杨艳秋研究员主持,全所干部职工参加。

  左玉河研究员作专题报告

  左玉河指出,党的二十大高度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二十大报告对“第二个结合”即“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做了集中表述和全面阐发,既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依据和现实需求,也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的结合之路,是党对传统文化认识的飞跃和升华。

  他回顾了百年以来,党从批判传统文化到批判继承民族文化遗产,到十八大以来提出坚持文化自信、历史自信,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再到二十大报告提出“贯通、融通”重要思想的发展历程。他强调,传统文化早已浸入中国人的骨髓,成为“日用而不觉”的民族心理,不因外在形式的改变而消亡;党对传统文化的批判,针对的是其具有封建性、专制性,为反动政权利用的部分,绝非所谓“全盘反传统”,更未造成“中华文化的断裂”,始终具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现代转化的性质。

  左玉河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指示,从中国思想文化的精华内核、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济世安邦的优秀政治资源、丰富的道德伦理思想、积极的人生观学说、传统中国独特的思想、制度、科技文化艺术成就等方面,对“何谓优秀传统文化”做了系统阐释。他指出,中华文明为世界文明做出了突出贡献,具有持久的生命力;要继承把握传统思想文化中仍保有生命力而具有现实意义、带有民主性和人民性的进步因素,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形成中华民族新文化。

  左玉河强调,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并非易事,必须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的分析鉴别。他指出,一方面,传统文化中糟粕的部分少、精华的部分多;另一方面,容易分辨出精华与糟粕的部分少,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相混杂的部分多。他以孔子“仁”的思想为例,说明必须正视思想文化作为社会复杂体和有机世界的独特性质,才能对传统思想资源做出正确判断、予以批判继承。他特别强调,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必须警惕一味否定的文化虚无主义和盲目推崇的文化复古主义两种错误观点。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立足当代中国的新实践,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做出合乎逻辑的马克思主义新阐释,才能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注入新的时代内涵。

  左玉河说,经典在阐释中永存,思想在阐释中永生,是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规律。对中华经典和传统思想进行现代阐释,是实现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可行之路,也是当代学者的历史使命。目前,这项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取得充分的关注和显著的成绩。左玉河号召全所同志加倍努力,以二十大报告关于“第二个结合”的重要论断为指导,深入研究阐释中国传统文化,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所党委书记杨艳秋研究员对本次主题党课做了总结。她表示,左玉河研究员对党看待传统文化的认识历程的梳理,为理解把握“两个结合”提供了深厚的历史土壤,对研究者正确运用、全社会准确认识“两个结合”具有重要意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历史理论所的一项重要任务,左玉河研究员关于发扬中华文明的基因、智慧、思想、阐释中国传统文化的论述很有启发性,为我们未来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方向。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新浪微博

 Copyright © 2020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国家体育场北路1号院1号楼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 邮编:100101

 Copyright © 2020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国家体育场北路1号院1号楼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

邮编: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