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与历史思想”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作者:曹恩宇来源:本站时间:2020-10-29字号:【大】【中】【小】【打印】
与会专家学者合影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历史思潮研究室与古代史研究所古代文化史研究室联合主办的“中华文化与历史思想”学术研讨会于2020年10月23日至25日在北京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院、南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四川大学、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央民族大学等全国10余所高等院校及研究机构的40余位专家学者参会。
本次研讨会的主题为“中华文化与中国历史思想”,旨在顺应当前史学研究本土化发展大势,在中外文化比较中,探究彰显中国主体性的历史思想、历史理论、史学理论,系统、全面、完整、清晰地展现了中国历史的文化根脉、历史根基、思想渊源与内在气韵。历时三天的会议既是有益的尝试,也是良好的开端,对加快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
乔治忠先生发言
在会议开幕式中,南开大学历史学院荣誉教授、廊坊师范学院特聘教授乔治忠先生指出,史学是中华文化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学术水平非常发达。其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作用及在对外交流中的影响,值得史学界深入发掘、系统研究。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韩吉绍教授在致辞中强调,中华文化与思想,虽然长期是一种或几种文化占据主导地位,但在本质上是多种文化的融合。中华民族能够长期屹立世界民族之林,长盛不衰,即是得益于中华文化的丰富思想体系。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尚季芳教授从西北地区复杂的民族和宗教信仰体系的实际出发,肯定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根”的产生至关重要。浙江湖州师范学院李学功教授指出,这次会议将中外文化比较研究与历史思想联系起来,统而观之、析而论之,代表了新时代历史研究者的视野和高度。历史理论所历史思潮研究室负责人高希中副研究员在致辞中指出,本次学术研讨会是从跨学科和文化融合的角度来探讨历史思想,涉及儒学、道学、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中外文明比较、历史教育等多个领域。下一步将继续本着“基于学术、中国主体、全球视野、知行合一、重在实践”的旨趣推动这项工作。
高希中副研究员致辞
本次研讨会围绕中华文化与历史兴衰、中国文化思想与历代社会治理、中华文化视野下的历史观念、中国史学理论与历史理论专题、华夏文明的包容性与内外文化交流、中国社会文化思潮与史学思潮等议题展开了充分的交流与讨论。乔治忠教授、汪高鑫教授等20余位专家学者做了主题报告,30余位学者参与点评。乔治忠教授在“论历史认识的检验标准”主题报告中指出,历史认识的检验标准问题是历史认识论与史学理论的重要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语境中,历史学的学术实践是一种现实的“社会实践”,史学界共同进行的历史学学术实践,是检验历史认识的唯一标准。汪高鑫在“传统史学资政理念的思维特征”报告中,强调发挥史学经世致用的功能是中国传统史学的重要理念,从宣扬“神器有命”、彰善瘅恶、以史为鉴、以史资政、颂扬功德、正统之辨等六个方面阐述了传统史学经世理念中的历史思维特征。
主题报告后的圆桌会议由天津师范大学张秋升教授主持,与会专家学者就会议主题和大家的发言继续讨论、交流。各位专家学者就本次研讨会的主题达成共识,指出本次会议将跨学科和文化的比较与融合结合起来探究中国历史思想,不但为各领域的专家提供了争鸣切磋的平台,拓展了史学研究的视野,而且契合新时代历史研究的发展路径、现实诉求,是历史思想研究的新尝试。同时,会议对青年学者们的学术成绩给予鼓励,对其治学方法也提出了中肯建议。
刘中玉研究员(右二)作会议总结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所古代文化史研究室主任刘中玉研究员在总结发言中表示,当前历史研究正面临话语困境,党和国家之所以提出构建“三大体系”,既是学科发展的要求,也是时代赋予的使命。我们要做出新的探索,要探究新的路径。“中华文化与中国历史思想”学术研讨会就是推进新时代历史学发展和创新的一次成功尝试。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