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史视阈下的中国治理”学术讨论会在中国历史研究院召开
作者:常文相来源:本站时间:2020-10-20字号:【大】【中】【小】【打印】
2020年10月17日—1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中华文明史研究室主办的“文明史视阈下的中国治理——以礼治与法治及其相互关系为主轴”学术讨论会在北京中国历史研究院召开。本次会议是历史理论研究所2019年1月创所以来疫情发生之后首次在京以研究室名义举办的学术研讨会,邀请到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东华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天津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政治学研究所、古代史研究所等京内外多家单位20余位历史学、法学领域的专家学者,融通古今断代,打破学科壁垒,采用长时段文明史视角,围绕历史上中国治理中的礼治与法治问题展开深入交流讨论。 “中国历代治理体系研究”为第一个由本所承担的中国历史研究院交办之重大课题,本研究室分领下属之“礼治与法治”子课题。本次研讨会亦希望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发掘传统中国治理为核心的政治文明,为当下中国完善治理体系、推进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贡献学术力量。
会议开幕式由中华文明史研究室刘巍研究员主持,历史理论研究所所长夏春涛研究员致开幕词。致辞中,夏春涛所长介绍了历史理论研究所的成立宗旨及机构设置情况。他特别强调,新建历史理论研究所,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跨断代、汇中西整合中国社会科学院史学资源,这对于改变、纠正目前历史研究中存在的碎片化与条块分割偏向,引领全社会正确认识、解读中国历史演进历程及当今中国在世界变迁格局下的位势影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的贺信里所讲,历史研究要“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我们史学工作者尤其应继承传统,关注现实,自觉培育起崇高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提供历史学界独有的学术支撑和智力咨询。
开幕式上,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杨念群教授以“‘大一统’与‘中国’、‘天下’观比较论纲”为题,做了主旨发言。在他看来,“中国”概念比较强调华夏文明起源及其作为中心对周边民族的辐射与涵化意义,“天下”观更偏重中心与边缘之间的整体政治治理关系,“大一统”则兼顾一个王朝在思想与实践两个方面如何确立其正统性的过程。他进而指出,“治理”不应仅仅被视为一种技术手段,更是整体文明的体现,我们只有回归到历史自身脉络中的“大一统”框架下,才能够突破“中国”与“夷狄”相对峙的诠释思路,清晰辨明治理体系中体用、虚实的关联和差别。故而,“正统”论既深切影响了中国传统政治的特性,其反映的古代统治思想和治理实践相结合的政治文明在一定程度上对现代治理模式的形成与改进也具有参照借鉴意义。
在会议的分场讨论环节,与会学者就中国治理的原型与模式、秩序与体系、形成与转变、经验与启示等诸多问题发表高见,所思所论既具备广阔的学术视野及宏阔的理论建构,又不乏具体细致的个案分析。其中,德治与礼治的区别联系及其同法治的互动关系、中国式法治的精神内涵与演化轨迹、传统中国向近现代国家转型中遭遇的文明断裂与延续等关乎中国治理现代化及中华文明主体性的重要问题,尤为在座学者所强烈关注,并进行了较充分深刻的讨论。
会议间隙,与会学者在夏春涛所长带领下,饶有兴味地参观了中国历史研究院内的中国考古博物馆。
会议闭幕式上,历史理论研究所党委书记张冠梓研究员做总结发言。张冠梓书记肯定了研讨会克服疫情困难,取得丰厚的学术收获。他表示每位参会学者选题贴切,准备精心,从中国治理中的礼、法两个视角展开了诚恳、友好而又不失激烈的思想碰撞与交流。这些话题旨意清楚,指向明确,张力十足,引人入胜,更为难得的是不同领域、学科间学者所构成的奇妙组合与精彩对话还会时时带来意外惊喜。与会学者一致认为,本次研讨会聚焦于“中国治理”,连通历史学与法学,为推动中国特色的文明史研究搭建了新的平台,开启了新的思路,期待下一次的重逢和相会!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