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本所概况 > 机构设置 > 研究室 > 中国通史研究室

中国通史研究室

概述

  本研究室成立于2019年10月,主要研究通史理论、方法、体例,以及近代通史编纂历程等。力图跨越近代以来学术分科的限制,从贯通的视野探讨传统社会的停滞及发展、社会形态与中国历史实际等重大历史理论问题。  

点击展开 ↓

科研队伍现状

  本研究室现有1名研究员:赵庆云(研究室主任)。2名助理研究员:王慧颖、董家宁。其中,赵庆云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史学,对中国近代史的理论方法有较为深入的探讨;王慧颖原从事晚清中美关系研究,目前一面将原研究专题向历史理论方向拓展,一面尝试探讨少数民族社会调查与古史分期问题;董家宁主要研究秦统一问题,同时开始关注中国古代政治空间观念的生成与流变、中华民族的形成与近代阐释、大一统的意义与近代阐释等议题。本室成员年富力强,均受过良好的学术训练,学有专长,且能心无旁骛潜心学术,是一支素质优良、团结进取的科研团队。这个团队在学术史、史学史、史学理论、中外关系史和古代史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一定成绩。为更好地凝聚研究力量,以切合历史理论所和本研究室的发展需要,本室成员还需斟酌考虑自己的学术发展规划,甚至对原有研究方向有所调整。

点击展开 ↓

学术资料积累及科研手段情况

  本室人员每人都有专长领域,在史学史、史学理论、学术史、中外关系史和古代史领域有一定的学术资料积累,并取得系列研究成果。每人都有长短期研究计划。赵庆云、王慧颖两人承担国家社科基金课题;董家宁承担社科院课题。均不遗余力投入资料搜集积累工作,课题进展顺利。

  本室人员都能熟练运用电脑和互联网技术,运用各种新的科研技术手段,不断提高使用历史数据库的技能。

点击展开 ↓

总体目标及发展定位

  (一)全面、系统研究中国通史编纂的理论、体例与方法,尤侧重探讨新时期中国通史撰著的重大理论问题,为新编通史提供理论方面的支持。

  (二)研究中国通史、中国近代史的书写问题,结合时代语境探讨其话语体系的形成与嬗变。

  (三)明确本室的学科发展方向,坚持史学史、史学理论两条腿走路,对通史理论方法的探讨,需与史学史,与整个近代史、尤其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史结合起来加以考察,力求形成本室的研究特色。

  本研究室成员凝聚力量、团结协作,力争在服务于新编通史重大理论问题探讨的同时,在通史书写、学科体系等学术史问题的研究中产生有一定影响的学术论著,初步形成我们的学术特色。

点击展开 ↓

研究室成员的代表论著

  赵庆云

  《创榛辟莽——近代史研究所与史学发展》(专著),418千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

  《20世纪马克思主义史家与史学》(专著),365千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当代中国近代史理论研究》(合著,共390千字,承担220千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9月初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12月增订再版。

  《新西兰华侨华人史研究》(合著,承担100千字),社科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

  《刘大年全集》(合编,承担第8、9、12卷,共720千字),湖北人民出版社2016年9月版。

  《张海鹏先生八秩初度纪念文集》,(合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

  《刘大年往来书札墨迹选》(合编),四川人民出版社2021年8月版。

  《“三次革命高潮”解析》,《近代史研究》2010年第6期。

  《近代中国主叙事的源起、流变与重构》,《近代史研究》2015年第2期。

  《勤勉治学 潜心筑础——荣孟源与中国近代史研究 》,《近代史研究》2017年第5期。

  《创榛辟莽——近代史研究所与史学发展》,《近代史研究》2019第4期)。

  《刘大年与学术组织工作》,《近代史研究》2015年第1期。

  《也说历史研究中的“假设”问题》,《近代史研究》2008年第1期。

  The Master Narratives of Modern China: Their Origins, Evolution, and Reconstruction,20千字,Journal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no.2(2014年12月)。

  《试论胡绳的中国近代史研究》论文(合著),《历史研究》2008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试论刘大年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合著),《历史研究》2011年第3期。

  《试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特点》,《社会科学文摘》2021年第9期。

  《论1950年代中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的学术研究》,(台湾)《思与言》2010年第48卷第2期。

  《范文澜续写、重写<中国近代史>的构想及实践》,《史学理论研究》2016年第2期。

  《范文澜与中国通史撰著》,《史学理论研究》2017年第4期。

  《阶级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史学》,《史学理论研究》2022年第3期。

  《专业史家与“四史运动”》,《史学理论研究》2012年第3期,《中共党史研究》2012年第11期摘要转载。

  《论十七年的“中国现代史”研究——以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为中心》,《中共党史研究》2015年第12期。

  《中苏论战背景下的史学“反修组”初探》,《中共党史研究》2013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2013年9期全文转载。

  《略论十七年间的中国近现代历史调查》,《中共党史研究》2014年第1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2015年第3期全文转载。

  《中国科学院1950年率先成立近代史研究所考析》,《清华大学学报》2018年第2期。《学术界》2018年第3期摘要转载。

  《辛亥革命讨论会与辛亥革命史研究》,《当代中国史研究》2011年第6期。

  《中国近代史书写中的「沙俄」侵略》,(香港)《二十一世纪》2014年第3期。

  《“阶级”与“民族”的纠结-中国、朝鲜的近代史书写》,(香港)《二十一世纪》2013年第6期。

  《论金毓黻与中国近代史研究》,《史学史研究》2008年第2期。

  《吕思勉的中国近代史书写》,《史学史研究》2016年第1期。

  《1950年代中国大陆与台湾当局对新西兰华侨的争夺》,《史学月刊》2018年第5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史》2018年第8期全文转载。

  《马克思主义史学史视域下的概念研究》,《史学集刊》2021年第4期。

  《近百年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发展研究笔谈•马克思主义史学史视域下的概念研究》,《史学集刊》2021年第4期。

  《其惟笃行:张海鹏先生与中国史学会》,《晋阳学刊》2019年第1期。

  《中科院近代史所筹设风云》,《博览群书》2019年第10期。

  《南京史料整理处与“现代史”研究》,《晋阳学刊》2020年第4期。

  《“十七年”共和国史研究的起步与初创 ——以近代史所为中心的考察》,《历史教学问题》2021年第1期。

  《“我们党对自己国家几千年历史有了发言权”——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编纂事业》,《历史评论》2021年第1期。

  《刘大年与中日史学交流》,《北方论丛》2022年第5期。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概念的讨论及反思》,《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22年第5期。《1950年代范文澜与尚钺学术论争再析》,《天津社会科学》2022年第5期。

  《一九五〇年为何率先成立近代史研究所》,《光明日报》2019年7月6日第09版。

  《眼光向下:书写“劳动人民的历史”》,《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7月19日第A05版。

  《胡绳: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拓荒人》,《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5月25日第A04版。

  《2021年度中国通史研究述略》,《团结报》(北京)2022年8月11日第08版。

  《<白坚武日记>背后的故事》,《中华读书报》2011年3月16日第10版。

  《研究马克思主义史学史的宝贵财富》,《中华读书报》2021年2月24日第20版。  

  王慧颖

  《晚清时期居华美侨的联合:美国中华协会述论(1898—1913)》,《史学月刊》2021年第10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近代史》2021年第12期全文转载。

  《美国商人与中美<通商行船续订条约>谈判》,《社会科学研究》2022年第4期。

  《上海美侨对1905年抵制美货运动的观察与因应》,《史林》2022年第4期。

  《<经世报>与戊戌时期浙江维新群体内外关系》,《史林》2019年第1期。

  《蔡元培的暗杀生涯》,《国家人文历史》2016年第14期。《新华文摘》2016年第20期全文转载。

  《拓宽国际视野 推进晚清政治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11月23日第005版。

  董家宁

  《礼、俗、法之间——出土文献所见秦对楚地的治理》(繁体),《简帛研究》二〇二二春夏卷,2022年6月。

  《“南郡守腾文书”所见秦法与秦政》,《光明日报》2022年5月9日第14版。

  《“文景之治”时期的治国理政之道》,《旗帜》2022年第1期。

  《秦始皇东观刻石或立于成山》,《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12月27日第5版。

  《面向海洋的秦汉文化》,《光明日报》2021年12月23日第11版。

  《“变气易命”与秦始皇三十七年出巡动机考》,《河北学刊》2020年第5期。

  《北大汉简〈赵正书〉中的胡亥形象——兼谈秦亡原因的不同历史解释》(繁体),《简帛研究》二〇一九春夏卷,2019年6月。

  《王子今著〈千秋太史公〉评介》,《陕西历史博物馆论丛》第25辑,2018年12月。

  《略论秦代移民与中原文化的扩展》,《秦统一的进程与意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11月。

  《“秦的崛起与秦的统一”学术论坛述要》,《中国史研究动态》2017年第4期。

  

  

点击展开 ↓

在岗人员名单

  赵庆云 王慧颖 董家宁

点击展开 ↓

 Copyright © 2020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国家体育场北路1号院1号楼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 邮编:100101

 Copyright © 2020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国家体育场北路1号院1号楼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

邮编: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