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本所概况 > 机构设置 > 研究室 > 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研究室

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研究室

历史沿革与学术发展概述

  本室成立于2019年1月,前身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与文化史研究室。本室承担着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研究的任务,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工程的重要研究机构。

  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学科渊源甚早。早在20世纪60年代,黎澍已开始酝酿史学的专业理论研究。他主持编纂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历史科学》、《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历史人物评价》,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也为近代史所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研究奠定了根基。1985年蒋大椿牵头创建“史学理论研究组”。1987年,因承担国家七五社科规划重点项目“中国近代史学理论发展”课题研究,由蒋大椿等组成“中国近代史学理论的发展”课题组。在此基础上,1991 年4月24日正式成立史学理论研究室。该室参与筹办了历届全国史学理论研究会,参与筹建了中国史学会史学理论研究分会,并参与编辑《史学理论》(现名《史学理论研究》)杂志、编写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史学理论》教材。以此为依托,本室的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学科得到发展,在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中国近现代史学史方面成绩突出,是国内学术界重要的史学理论和史学史研究基地。

点击展开 ↓

学术优势与学术地位

  本学科着力建设以唯物史观基本原理为标志的、由多角度多层次相互联系并互为补充的马克思主义史学方法体系。具体包括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史研究,将理论性的研究与思考,寓于具体的历史研究当中,通过学术史的方法与形式,作理论性的著述;历史理论研究,如历史哲学、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以及近代史研究中的理论问题等。

  本学科在国内史学理论界长期居于中心位置,近30年来着重从事中国近代历史与史学理论研究,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研究,考镜源流,辨章学术,将理论性的研究与思考,并逐渐将研究领域扩大到中国近代史学史和近代学术史,进行跨学科研究。先后出版了《马克思恩格斯论历史科学》、《唯物史观与史学》、《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史学理论大辞典》、《我们关注的历史》、《当代中国近代史理论研究》等著作,在国内外学术界影响较大。

  2016年起,本学科还与《史学史研究》杂志合作,在左玉河研究员带领下,推出近代史学史的专栏,学科全体成员均撰写文章,发挥整体优势,受到学界关注。

点击展开 ↓

科研队伍现状

  本研究室现有研究人员6人。其中,研究员1人:左玉河;编审1人:王广(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2人:李政君、刘力耘;助理研究员2人:张连勇、程源源。本室拥有年富力强、各有专长、积极进取、努力工作并具有深厚专业基础和较强研究能力的研究人员,是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精干团结的研究团队。这个团队在中国近代文化史、思想史、史学史、口述史、史学理论等方面成就突出,继续保持这些领域的领先地位问题不大。但从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的重要地位来看,本研究室的科研人员队伍仍然不足,故迫切需要补充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研究方面的专门人才。

点击展开 ↓

学术资料积累及科研手段情况

  本室人员每人都有专长领域,在擅长的思想史、史学史及学术史领域进行了长期的深入研究,有较深厚的学术资料积累,并取得系列研究成果。每人都有长短期研究计划,设计研究课题,并进行相关的资料收集和积累。

  科研手段现代化建设情况良好,都配备了科研技术基础设备。科研方法与时俱进,不断升级创新。充分了解并运动新的学术前沿方法、数据库、科研效率软件,注重研究人员之间的紧密联系,实现了优势互补、良好发展的态势。

点击展开 ↓

总体目标及发展定位

  (一)完成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工程规定的各项研究工作,完成院里布置的各项工作,把本室建成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的坚强阵地;

  (二)要立足于学术研究的实际,立足于中国历史研究的实际,强化对中国历史研究领域重大理论问题和热点问题的研究,反对各种各样的形式主义和假大空的东西,切实发挥史学理论指导史学研究的作用,将本室同仁的学术研究搞好;

  (三)凝练本室的学科发展方向,在进行理论探讨的同时,重点倾向于马克思主义史学史与中国近代史学史、学术史方向,争取做出本室自己的特色;

  (四)开拓并推进口述历史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从事口述历史访谈,启动院创新工程的口述历史项目,发挥依托中华口述历史研究会这个学术平台的独特优势,确立本所(甚至本院)在中国口述历史研究领域的引领地位,将本室建成全国口述历史研究的中心之一;

  

点击展开 ↓

研究室成员的代表论著

  左玉河:《张东荪文化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左玉河:《张东荪传》,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

  左玉河:《五四时期张东荪的中西文化观》,《历史研究》1998年第3期。

  左玉河:《张东荪学术思想评传》,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左玉河:《当代中国学术思想史》(主编),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左玉河:《中国文化通史》民国卷(合著),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年。

  左玉河:《失去的机遇——中国现代化历程的再认识》,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左玉河:《评民初历法上的“二元社会”》,《近代史研究》2002年第3期。

  左玉河:《从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近代中国知识系统之创建》,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

  左玉河:《民国大众婚丧嫁娶》,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

  左玉河:《中国近代学术体制之创建》,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

  左玉河:《移植与转化:中国现代学术机构的建立》,大象出版社,2008年。

  左玉河:《论清季学堂奖励出身制》,《近代史研究》2008年第4期。

  左玉河:《中华文明·中国近代文明通论》,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年。

  左玉河:《张东荪年谱》,群言出版社,2014年。

  左玉河:《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史》(合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5年

  左玉河编:《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杨度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5年。

  左玉河编:《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张东荪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5年。

  左玉河编:《孙中山全集》第七卷(演说)、第八卷(谈话),人民出版社,2015年。

  左玉河等译:《牛津口述史手册》 ,人民出版社,2016年。

  左玉河:《民国社会生活史》(主编),广东人民出版社,2019年。

  左玉河:《五四那批人》,万卷出版社,2019年。

  左玉河:《全面抗战爆发前后中国共产党政策调整中的理论思考》,《近代史研究》2021年第3期。

  左玉河:《中国口述历史理论》(主编),人民出版社,2022年。

  左玉河:《中国近代思想通史》(第8卷),社科文献出版社,2022年。

  左玉河:《当代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年。

  左玉河:《中国社会史论战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崛起》,《历史研究》2022年第2期。

  王  广:《正义之后:马克思恩格斯正义观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2018年重印;

  王  广:《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互文性阅读的价值与方法》,《南京大学学报》2023年第3期;

  王  广:《阶级分析方法仍是认识历史、把握历史的科学方法》,《史学理论研究》2022年第3期;

  王  广:《用正确历史观看百年党史》,《求是》2021年第3期,(署名:中国历史研究院,王广独立执笔完成);

  王  广:《重审劳资交换的正义论争:马克思反对艾伦·伍德》,《哲学研究》2020年第2期;

  王  广:《坚持唯物史观在正义研究中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研究》2020年第2期。

  李政君:《唯物史观与1949年后顾颉刚的古史研究》,《中国史研究》2017年第3期。

  李政君:《中国史学近代转型视阈下的“社会史”书写及其演变》,《近代史研究》2019年第4期。

  李政君:《1940年前后顾颉刚古史观念转变问题考析》,《史学理论研究》2019年第4期。

  李政君:《变与常:顾颉刚古史观念演进之研究(1923—194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年。

  李政君:《故事的跨地域流布与古史的“层累”造成》,《南开学报》2021年第2期。

  刘力耘:《王安石<尚书>学与熙宁变法之关系考察》,《中国史研究》2019年第1期。

  刘力耘:《作为士大夫政治实践的宋代经学 ——范纯仁<尚书解>解读》,《文史哲》2019年第2期。

  刘力耘:《宋代士大夫灾异论再认识——以苏轼为切入点》,《史学理论研究》2021年第6期。

  张连勇:《新中国初期农村党员干部的培养(1949-1956)》,《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21年第7期。

  张连勇:《论20世纪50年代的忧患意识---以<人民日报>国庆头版为考察对象》,《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1年第3期。

  程源源:《继往开来的隋代历史教育及其对唐代的影响》,《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3期。

  程源源:《论吕祖谦的历史编纂学成就——以史书体裁为中心的考察》,《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4期。

  程源源:《吕祖谦理学思想的兼容并包》,《贵州社会科学》2019年第3期。

点击展开 ↓

在岗人员名单

 左玉河、王  广、李政君、刘力耘、张连勇、程源源

点击展开 ↓

 Copyright © 2020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国家体育场北路1号院1号楼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 邮编:100101

 Copyright © 2020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国家体育场北路1号院1号楼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

邮编: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