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中国学研究室
历史沿革与学术发展概述
本室成立于2019年1月,为历史理论研究所新成立的研究室之一。本室承担着中国海外中国学研究学科建设任务,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海外中国研究的重要研究机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渐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海外中国学研究的重心也经历了从传统汉学到当代中国研究。海外中国学研究一直受到国家领导人的关心。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中提出“加强国内外智库交流,推动海外中国学研究”。目前,我国对海外的中国学研究给予了非常大的关注,研究成果不断充实、研究队伍不断壮大。在此背景下,如何看待海外中国学的研究、如何推进海外中国学学科建设,成为中国学者必须思考的问题,也是本研究室所担负的重要使命。
本室在研究方向上将侧重对海外关于中国历史及中共党史的研究,以及国别汉学、区域汉学等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从学术史角度对海外中国学进行纵向与横向的全面整理、翻译与研究。
科研队伍现状
本研究室现有2名副研究员,张德明(副主任,主持工作),黄畅副研究员、庄新助理研究员。本室研究人员踏实奋进,潜心科研,有较好的历史研究与语言功底,掌握英语、日语、拉丁语、希腊语、约鲁巴语等多种语言,对海外汉学、中西文化交流史、基督教史、中非关系史等问题有所研究,并在学界产生了一定影响,但目前需要补充精通外国语言且有历史研究基础的专业人才。
总体目标及发展定位
(一)以自觉的学术态度研究海外中国学,完成中国社会科学院与历史理论研究所规定的各项工作,加强与国内外学界的学术交流,积极举办相关学术会议,致力于以全球视野、多维度视角,全面把握海外中国研究的重点和新动向,了解海外学者的研究方法与主要观点,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
(二)以开放的、对话的态度面对海外中国学研究,走出与超越西方中国学研究范式,建立一种批判性的海外中国学;以建设国内领先水平的中国海外中国学研究学科为己任,致力于搭建研究平台,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海外中国学学术体系、学科体系与话语体系;
(三)开拓并推进海外中国学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从研究议题、研究视野、研究方法都要以中国学术发展为出发点,坚定中国学者研究立场,总结提升海外中国学研究的理论深度与分析框架;将基础理论研究与海外中国研究相结合,推动中外文明的交流互鉴,提升中国的文化自信与学术自信。
研究室成员代表性论著
张德明:《基督教与华北社会研究(1927-1937)》上下册,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8年。
张德明:《亲历者的观察:在华英美人士、报刊视野中的五四运动》,《民国档案》2019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2019年第8期全文转载)
张德明:《21世紀中国における近代中国キリスト教史研究》,《キリスト教文化》,No.13,2019。
张德明:《中国共产党与对日战后遗留问题的处理(1945—1949)》,《军事历史》2020年第1期。(《新华文摘》2020年第15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2020年第8期全文转载)
张德明:《燕京大学教师与学生运动探论(1946-1948年)》,《安徽史学》2020年第6期。
张德明:《鼎革前后的博弈与调适:1949年燕京大学的多重面相》,《“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020年第110期。
张德明:《改革开放以来海外中国共产党革命史研究译著评介》,《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22年第3期。
张德明:《爱泼斯坦对中国共产党抗战的认识》,《中国地方志》2022年第4期。
黄畅译,马礼逊著:《通用汉言之法》,学苑出版社,2022年。
黄畅:《2021年海外中国学研究综述》,《国际汉学》2022年第2期。
黄畅:《发展中的非洲中国学:脉络、议题与特点》,《国外社会科学》2022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历史学》2022年第8期全文转载)
黄畅:《近二十年尼日利亚史学述评》,《史学理论研究》2022年第4期。
庄新:《科技史视域下19世纪美国汉学家对中国博物学典籍的译介》,《自然辩证法研究》2021年第3期。
庄新:《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藏近代中国学英文报刊的开发实践与策略研究》,《图书情报工作》2020年第24期。
庄新:《医疗社会史视野下的晚清疫情治理研究》,《广州大学学报》2020年第5期。
在岗人员名单
张德明、黄畅、庄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