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党建工作

历史理论研究所第四支部与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研究中心联合党课成功举办

作者:曲冠青来源:本站时间:2022-12-19字号:【大】【中】【小】【打印】

  12月15日,中共历史理论研究所党委第四支部与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国历史研究院‘三大体系’研究中心”),联合举办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积极推进中国历史学‘三大体系’建设”的主题党课。本次党课由第四支部书记徐志民同志主讲,第四支部组织委员董欣洁同志主持,历史理论研究所党委书记、党的二十大代表杨艳秋同志和第四支部、中国历史研究院“三大体系”研究中心,以及中外文明比较研究室、海外中国学研究室和《史学理论研究》编辑部的各位同志参加。

  徐志民同志以“党的二十大报告与史学发展新契机”为题,从党的代表大会制度的历史与现实出发,系统阐述了党的二十大的特殊历史地位和深远历史影响,提出新时代史学工作者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艘巍巍巨轮上的一员,究竟应该以什么样的使命担当、发挥怎样的历史作用?他根据“两个结合”和党的理论创新需要,指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中国考古学、中华文明史和中国思想史、文化史、政治史、中外关系史等领域的研究提出了新要求新命题新任务,强调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的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本身就是一部中国近现代史和当代史的缩影。新时代新征程伟大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既是我们每一位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也是我们历史理论工作者的使命和光荣。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强调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取决于各国人民的抉择。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的时代背景下,世界历史研究大有可为。徐志民同志指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推动新时代史学繁荣发展,首先就要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发挥历史研究的专业优势,关注重大历史理论和现实问题,切实做好宣传、阐释和研究工作,不断推出有深度、有力度、有影响的精品力作,希望第四支部与中国历史研究院“三大体系”研究中心的各位同志,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契机,为加快构建中国历史学“三大体系”和新时代中国史学的繁荣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徐志民发言
  中国历史研究院“三大体系”研究中心秘书长李政君同志在发言中指出,“两个结合”是党开辟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和途径,也是我们理解和阐释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抓手。他强调阐释工作需要明确一个基本目标,可以史为鉴,参照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近代中国史学界的传播与发展。近代中国史学流派繁多、立场各异,但都在不同程度上借鉴、比照唯物史观。我们对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阐释工作,要达到或超越类似效果,从学理上、思想上、行动上获得各界尤其是学界的认同。
  随之,第四支部与中国历史研究院“三大体系”研究中心的同志,结合各自工作实际,围绕如何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加快构建新时代中国历史学“三大体系”进行讨论发言。
  敖凯同志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历史研究、学习受到各界前所未有的重视,作为史学工作者深感光荣,提出史学工作者应发挥自身职责,加强历史研究和实地考察相结合,以更加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更加灵活的方式,进一步做好历史普及工作。
  李桂芝同志从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和影响力的角度,以卡塔尔世界杯的“中国制造”和“中国智造”为例,说明新时代中国已经在世界上树立起了良好的国际形象,提出我们史学工作者更要善于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进一步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曲冠青同志认为党的二十大报告系统地描绘了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作为史学工作者将立足本职工作,立足自身研究,认真学习、反复体会、身体力行。
  尹媛萍同志指出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不懈追求,如今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强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而我们史学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就是通过学习和研究历史,总结历史经验,汲取历史智慧,不断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
  张舰戈同志表示这次党课学习使自己受益匪浅,深刻认识到以问题为导向的重要性,强调我们的研究选题也应聚焦于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等,从历史上寻找解决现实问题的经验和智慧。
  庄新同志从学术研究中的家国观念、家国同构出发,指出新时代必须进一步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将爱国、爱家统一起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黄畅同志统计了海外媒体、智库对党的二十大的关注重点,包括中国式现代化、科技创新、国家安全、共同富裕等方面,认为中国学者应当将这些相关信息以中国方式传播海外,并指出在传播中必须处理好翻译问题,如此才能表达出特定观点的历史意义,坚守好中华文化的立场,构建中国话语的叙述体系。
  董欣洁同志认为必须充分重视中国式现代化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问题,指出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和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的一系列重要表述,蕴含深厚的历史担当,具有重大的方法论意义,中外文明比较研究室将会围绕这些重要论断展开研究,完成具有本所特色的研究成果。
  第四支部宣传委员张德明同志进行总结发言时,指出这次党课是第四支部与中国历史研究院“三大体系”研究中心首次联合举行活动,也是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和推进史学研究相结合的尝试,为后续的支部活动提供了参考。他指出这次党课内容丰富、系统,既有宏观考察又有微观分析,深刻领悟和把握了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点要点与理论精髓,特别是对史学工作者如何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提出了富有启发性的思考。各位同志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和本职工作都做了精彩发言,都很接地气,体现出务实创新的风格,希望各位同志以各种方式积极发文发声,做好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宣传、阐释和研究工作。
  所党委书记指出,这次党课很有新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徐志民同志讲授党课的内容新,不仅从“两个结合”和党的理论创新联系到具体的历史研究新要求新命题新方向,而且从党的代表大会制度的历史联系现实,颇有新意。二是这次联合党课的形式新,不仅是第四支部与中国历史研究院“三大体系”研究中心的联合党课,而且涵盖中外文明比较研究室、海外中国学研究室和《史学理论研究》编辑部的同志;同志们认真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精心准备,精彩发言,实现了党建、科研、编辑“三位一体”。杨艳秋同志还介绍了党的二十大报告起草、征集意见和反复修改的大致历程,使全体同志深刻认识到党的二十大报告是党和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杨艳秋同志希望同志们以这次联合党课为契机,一是继续准确、全面、完整地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这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首要政治任务;二是既做好疫情防护,又要创新党建活动方式,例如开展线上“三会一课”等;三是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真正将党课学习成果运用到具体工作之中,彻底破解党建与业务的分离现象,以党建引领业务,以业务促进党建,切实做到党建和业务融为一体。
  杨艳秋书记发言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新浪微博

 Copyright © 2020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国家体育场北路1号院1号楼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 邮编:100101

 Copyright © 2020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国家体育场北路1号院1号楼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

邮编:100101